傳統產業的發展,要依循怎麼樣的脈絡?才能再度以新思維生根發芽?作者以「設計、創新與管理」三大角度, 提出「在文創產業脈絡下,重新連結工藝設計與地域振興」的方法,將視野提升到的策略性的程度,不僅給讀者觀點,也值得給業界人士一同思考,創造未來。

這幾年來從文化藝術轉向經營管理專業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到底最新興的設計、創新與美學的管理思維,能不能替最傳統的工藝注入一些新 的思考 ?」讓工藝的設計不只是精品的思考,而是設計一個地域的振興模式,用設計的創新與美學的管理,如何讓傳統工藝也能夠進入風格社會的生活形態,工藝可以做為 一門新興的文創產業,而不是凋零的傳統工藝產業。

從台灣文化到財星百大的設計思考

用設計思考,稱得上是財星百大企業,最為倚重的設計創新方法,例如蘋果、寶僑 (P&G) 與美學超市 Target,都把設計提高為企業經營管理的策略位階,連最講求價格的零售巨人沃爾瑪 (Wal-Mart) 也開始思考設計。設計己經不是單純的美工技法,是一種組織的變革,也是經營管理的策略思考,設計不是單一的物件,而是設計一種商業的模式,設計的關注焦點 不只是產品與技術,而是以人為中心解決客戶的問題。設計,成為領導企業的一種創新方法。

這些全球文創企業的設計與創新思考,顛覆我們傳統對於設計只是物件與風格的認識,但是否能與台灣的文化與產業脈絡做連結,並且能夠對於傳統工藝的振興有所幫助 ?

事實上,這些看似最為新興走紅的設計趨勢,其實回應了台灣在1990年代,推動社區營造、參與式設計與文化產業運動後的設計精神,雖然當時多以文化 的概念為名,而非以設計之名。在當時的脈絡下,設計不只做為社區空間改造的設計風格,而是一種講求民眾參與,以人為本的設計方法,成為擾動地方庄頭的社區 活力,進而得以用設計重構振興區域的產業與經濟,用設計領導一個地區的發展。

當時的宜蘭,是一個很好說明設計何以做為一個大的系統思考,如何振興一個地方空間與產業的代表案例。而台灣文創產業通路「台灣好,店」的經營理念,也可看到一個不是單純販賣工藝文創產品,而是展現台灣地方特色產業魅力與精神的窗口。

原來,我們十多年前就有的老古董,卻是別人 (財星百大企業) 現在最珍惜的新玩意。在全球創意企業擁抱這些精神上共通的設計思考,做為企業核心的設計創新方法的同時,我們同樣擁抱創意產業,但卻忽略台灣原本就有的設計精神。

談到台灣工藝企業,要如何像財星百大企業般的設計與創新,回顧過去台灣文化運動中的人本設計精神,以用文化振興產業的氣度格局,何嘗不就是給未來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啟示。用設計思考工藝,是與全球設計創新方法的接軌,但其實也是和台灣社會文化運動脈絡的重新連結。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就能夠在文創產業脈絡下,重新連結工藝設計與地域振興,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工藝品的產品設計,還要有一種設計的策略思考,把設計提 高到一個產業與企業發展的策略性高度與視野,如此才能夠設計出一個地域振興,而這個地域振興的意義,其實不止於文化與藝術的層面,其實也有產業經濟的思 考,唯有地域的振興,才能打造一個與土地緊密連結的文化與產業群聚,是任何一個企業或地方都模仿不來的設計美學競爭優勢。

開放工藝的創新

然而,在文創產業世代談到傳統工藝與地方活化與振興,卻又回顧台灣過去文化政策中的設計精神,並不是要把冷飯在文創世代的熱炒,不是要守舊,而是要 談一個「開放式」的設計創新。一個講求大眾都能參與的設計,以「沒有設計師的設計」為理念,反而更能夠讓更多不同專業領域都能參與設計創新,從文史工作者 到中小企業經營者,都是可能是扮演工藝振興的重要角色。

借用近來創新管理中的「開放式」概念,來談工藝設計與創新的概念,何嘗不是振興傳統工藝的一個新方法,也可以是把工藝帶入生活的一個重要策略。因 為,沒有夕陽的產業,只有不創新的產業,當傳統工藝產業內部沒有足夠的設計與創新能量與資源,不如採開放式的策略,讓廣泛的設計與產業能量,都能為工藝振 興所用。

在傳統工藝產業轉向現代文創產業的過程中,其實面臨了許多的挑戰,包括技藝、人才、觀念、品牌與經營管理形式等。建立開放工藝的設計創新的機制與平 台,則可以解決這個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讓更多異業的資源與新生代的設計與管理人才可以投入,有機會是改變工藝與台灣傳統產業遊戲規則的重要發展策略。

因為,藝匠工藝師所擁有的,是傳統產業升級最迫切需要的美感、文化底蘊與頂真精神,而產業界的經營管理實務,則是許多工藝師最不擅長的。年輕設計師 所受的現代設計訓練,往往少了傳統工藝與地方產業的基礎,正好傳統工藝也需要現代設計來注入創新的活力。一個好的開放式工藝創新機制,正好可以結合傳統技 藝與現代設計,用左右腦一起思考工藝產業的經營與地域的振興。

由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與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與合作的 Yii 品牌,其實已經可以看到一個類似開放工藝設計創新平台的雛形,一如義大利設計精品 Alessi,沒有內部的設計師,卻與全球超過3000位設計師與藝術家有密切合作過。

美學的管理,以人文為核心

在用設計思考,開放創新之後,另一個挑戰則是品牌的經營與美學的管理。的確,對於許多文化藝術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挑戰在於創意企業的管理與經營。

但是,其實文創的技術,才是創意產業的關鍵知識。《哈佛商業評論》與《商業週刊》( Business Week) 都在談藝術碩士如何取代企管碩士。行銷大師科特勤 (Philip Kotler) 認為設計是重要的策略思考,但卻被經理人遺忘。競爭策略大師波特 (Michael Porter) 在分析義大利設計產業國家競爭優勢,談到設計大國後的人文藝術社會基礎。

而義大利的創新管理名師維甘提 (Roberto Verganti),也極力主張以文化做為義大利設計創新企業的核心方法與根本價值。發起財星百大企業行銷長問卷 (CMO Survey) 的行銷名師莫爾曼 (Christine Moorman),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談過人文社會學科背景的專業,如人類學、社會學與心裡學等,在客戶價值崛起的管理年代,足以勝任行銷的大任。

這些管理大師們的觀點,何嘗不是回應人文大師們,以人文與藝術做為產業核心方法的觀點。文創產業的所需要的美學管理,不只需要傳統的管理方法,更需要人文藝術的專業,而管理文創這門藝術的背後,則是需要支持文化藝術的態度與經營精神。

原來,這些走在全球最前端的設計、創新與管理思維,其實也可以是台灣振興傳統工藝與活化地域的新思維。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