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帶來一場題為「環境與建築」的演講,報名的踴躍程度讓演講一票難求。演講後,不論是妹島的建築作品,還是妹島的個人魅力,甚至連她的合夥人西澤立衛都引起建築迷熱烈的討論,著實掀起了一陣妹島旋風。
  
觀看她的建築,我們能感受到妹島和世的建築與其他建築物「很不一樣」,不過真要具體描述這個「不一樣」,是否有些難以言喻呢?現在就讓MOT/TIMES編輯不藏私,與各位讀者分享上週座談會的現場紀實,透過與談人的觀察和分享,瞭解妹島是如何創作出這些獨特的建築,並深入看懂她的建築!
建築空間反映人類的各種使用需求,而為了能在其中安心舒適地活動,需要有穩固的材料來搭建,這樣的結果也創造出了建築物普遍給人剛硬、龐大的意象。不過,在觀看妹島和世的建築前,請先試著給自己短暫的幾秒鐘,拋開深植在腦海中對建築的既定印象。 再來,若用「流動、飄浮、透明、去物質化」這幾個抽象的形容詞來形容建築,現在又能在腦海中浮現什麼樣的想像呢?

當今知名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她的建築柔軟、輕盈,在對建築的想像或認知,她帶領我們到一個新的境地。這些不禁讓人好奇,妹島的創作發展脈絡是如何演進為現今我們所看到的建築型態?


座談會邀請知名建築評論家王增榮先生(右一)、劉培森建築師(右二),與主持人王俊雄老師(左一)進行對談,為當晚演講做了最適當的引言和暖身。並邀請到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教授謝宗哲(左二)為大家即席翻譯。(Photo Credit:台灣TOTO)
 
座談會首先由相當熟悉日本當代建築師的王增榮老師,從妹島和世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至近年幾件具有階段代表性的建築作品,說明妹島的建築設計脈絡。

1980年代中期,妹島和世離開了伊東豊雄事務所獨立創業,在早期作品「岐阜北方集合住宅」裡,她將公共樓梯拉出到室外,在真正進入到室內的途中,一路往上爬梯,隨著視野高低變化,回家的風景有了不同的趣味。

這3道看似輕巧攀附在乾淨立面的樓梯,只用了細鐵絲網為邊界,沒有其他扶手欄杆。妹島還利用陽台空間的設立,創造出空洞般的視覺效果,減輕了建築的量體感。


王增榮形容這宛若天梯、騰雲駕霧般往上延伸的樓梯,暗示著這道樓梯似乎要往天空飄去的意象。在王增榮的觀察中,這個階段的妹島尚在尋求個人風格。(Photo Credit:Raphael Azevedo Franca)

到了90年代中期前,妹島的作品類型多元,建築仍有豐富幾何意象,不過已經出現有別於我們一般對建築形體的感受和印象,妹島有一種要讓建築慢慢脫離地心引力的企圖。

以1990年代中期,位在茨城縣古河綜合公園裡的戶外咖啡廳為例,這時她開始在建築空間運用矩陣(Matrix)的概念,並在結構技術的協助下,採用極細的柱子(直徑約8公分)為結構支撐,讓建築彷彿只是大自然裡的一個棚子,公園裡的空氣與光線能進入建築內部自由流通。這時她已經能用非常柔軟的手法界定空間,建築不再笨重,已有了通透感。


古河綜合公園裡的戶外咖啡廳就在妹島自己的家鄉茨城縣,在這個作品中,運用細柱與玻璃為結構,撐起如自然生長在樹林中的棚子。輕薄的棚子像是脫離地心引力般地飄浮在林中。(Photo Credit:Wiiii)
 
「飄浮」這個構想持續發展,在瀨戶內海直島的宮浦港碼頭「海の駅」一案,可說完整呈現。她透過矩陣的理性基礎,回應人們使用空間的感性狀態。以簡單的矩陣模式、細緻的構造,屋頂像是薄薄一片紙張覆在細鋼柱上,與周圍廣闊海景形成有趣的呼應。使用玻璃材料做空間的區隔,不刻意界定室內或屋外,即便人在棚下做各樣活動,也能隨時遠眺望出,視覺不受阻擋。在大棚子裡,還能同時感受到海風和天色,建築形塑出的空間有一種透明與流動感。


在「海の駅」輕薄的大棚子下,包含有售票、候船、餐飲、紀念品區等不同使用機能的空間。(Photo Credit:MAPPLE 観光ガイド


「海の駅」輕巧、謙卑的建立在宮浦港碼頭,與周圍自然環境產生流通和呼應。(Photo Credit:直島町官方網頁

此後,「流動感」以不同面貌展現。例如法國羅浮宮朗斯分館,建築由數個量體組成,減低建築的物質感,同時又能界定出因應不同展品而需要不同的展覽空間。運用具有反射性的鋁材與透明的玻璃,讓建築與周圍自然環境連結在一起,換言之也模糊了美術館與周邊社區的界線。


美術館在夜間呈現一種寧靜景象,低調地與周圍環境和諧共存。(Photo Credit:Julien Lanoo


在法國朗斯這個多陰天、日光不強烈的地區,運用具有反射性的鋁材和玻璃為主要材料,在光線的漫射下,創造出建築的「柔和感」。(Photo Credit:Julien Lanoo

在德國「礦業同盟設計管理學院」這個作品,樓層高度除了隨空間不同機能需求而有高低變化,這也反映到立面開窗的安排。立面上大小不一、看似飄移又隨意的開窗設計,其實是精準反映出內部空間機能。這時這股流動感呈現在立面,不僅僅只在水平向度了。


一般建築開窗反映樓層高度的整齊性。在德國「礦業同盟設計管理學院」的開窗卻呈現有如氣球般高低升降,妹島將流動感也展現在建築的垂直向度。(Photo Credit:Iwan Baan)


建築內部一定得固定每層樓高?窗戶就得固定間隔開窗?在妹島的建築設計裡,沒有什麼是不能被挑戰的!(左圖Photo Credit:SANAA;右圖Photo Credit:SANAA


開口的大小和位置,其實是精準對應到戶外與室內的使用關係與視覺感受。(Photo Credit:Iwan Baan)
 
以2013年妹島在瀨戶內海犬島進行的「家計畫」,其中的「A邸」為例,在這個自然空間裡,妹島使用硬化的透明壓克力,以弧線造型形塑出一個中空環形空間。在此妹島已消除人們一般所習慣的建築那種厚重、物質化的意象,而是讓建築回應到空間本質,展現出流動、透明、特殊柔軟的狀態。


瀨戶內海犬島上的「A邸」,在日本藝術家荒神明香的藝術裝置下,呈現出另一種看與被看的空間趣味。(Photo Credit: Takashi Homma)

妹島和世是當今普立茲建築獎唯二獲獎的女性建築師,她從不間斷的建築創作生涯裡,不斷測試建築和空間流動的可能性,並挑戰普世對既定、物質性空間的理解。

看到這裡,是否對她的建築創作脈絡,有了清楚的輪廓呢!

接下來在〈中篇〉,劉培森建築師將分享這次與妹島建築師一同參加「台中城市文化館」國際競圖,在合作過程中,他對妹島建築師的近身觀察。緊接著〈下篇〉裡,則是王增榮、王俊雄與妹島和世的Q&A,請大家敬請期待!

編輯撰文 / 黃毓瑩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