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好久,喬治黑羊再度為 MOT/TIMES 帶來了新文章!這次黑羊將與讀者們分享他所認識的義大利設計品牌 cappellini,不過,光看到標題「你千萬不要認識的品牌」,可說讓人相當費解, cappellini 始終以其獨有的風格與創新的精神,成為家具設計的領航者,而每年推出的新品更是設計界津津樂道的關注焦點,但為何黑羊會以如此聳動的標題來介紹 cappellini?黑羊似乎對 cappellini 有著又愛又恨的情感?你也跟編輯一樣好奇嗎?快讓我們進入【黑羊講設計】一探究竟吧。
什麼品牌這麼厲害?cappellini!

為什麼我跟大家說「千萬不要認識 cappellini」?有這麼誇張嗎?其實,真的不要認識它,因為當你開始認識 cappellini,就會發現世界各大美術館、博物館都有它的蹤影,就會被它的神秘多樣吸引,就會開始花大量時間更加發掘它、欣賞它、並收藏它。

題外話,黑羊我還是要很雞婆的提醒大家,cappellini 對外都是用小寫的字母當識別,不要隨便幫他們把字體改成大寫,這其實也是他們 logo 設計與企業識別的一部份。
 
為什麼黑羊會寫這個牌子?為什麼會這麼晚寫這個牌子?又為什麼這個牌子這麼難寫?
 
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若不介紹這個牌子,大概全世界的設計你會少認識一半;因為這個牌子我也花很多很多很多(因為真的很多,所以寫三次!)時間才摸一半懂;這個牌子涵蓋的設計師國籍太多、設計風格太迥異、設計理念太前衛、設計表現太強烈,黑羊我很怕把人家給寫壞了,也因此,大家知道為什麼我這一篇文章這麼難產了吧。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敢相信我正在寫 cappellini?!

 
    
cappellini 家具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前衛,無論是風格或造型,都與其他家具品牌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此為義大利知名建築師暨設計師 Alessandro Mendini 為 cappellini 設計的《Proust》。 (Photo credit:cappellini)

     
左圖為 Dror 設計的《Peacock》,右圖則為 Satyendra Pakhalé 設計的《Fish Chair》。(Photo credits:cappellini)

言歸正傳,現在我要用黑羊的角度告訴大家我所認識的 cappellini。

我是在紐約唸書時候開始聽到這個牌子,那時,止於聽過,並沒有機會去深入了解它。後來,工作幾年後,有機會跟已故華裔設計師 Tobias Wang 共事,知道他家裡有個很特別、有點像電子鐘、又像現代雕塑的作品,一問之下才知道那是他為 cappellini 設計的 project。

好一陣子過後,公司有個新進下屬 Enrico 被分配來讓我帶,剛開始時以為他是美國人,可是講話有個口音,一問之下才知道他是道地的義大利人。跟他共事一陣子之後,我問 Enrico:你之前在哪工作?他說他之前在 Poltrona Frau 服務好一陣子,什麼?Poltrona Frau(不會唸的跟我唸一次:ㄆ戳娜ㄈ繞)?那是什麼東東?經過 Enrico 的解釋,我才知道,原來 Poltrona Frau 是一家規模相當大的義大利設計公司,現在是一個集團,旗手下有三個很重要也很吸引人的品牌:Poltrona Frau、Cassina、以及我今天要介紹的 cappellini。

    
cappellini 自 2003 年被 Poltrona Frau 收購,目前旗下仍保有三條產品線,Collezione 以生產製造設計師家具為主,cappellini 知名的作品多出自於此,Sistemi 則是提供各類客製化需求,而 Progetto Oggetto 是以生產家飾品為主,由設計師 Jasper Morrison 與 James Irvine 主導。(Photo credit:cappellini)


Progetto Oggetto 系列下知名的作品有由 Jasper Morrison 設計的《3 Green Bottles》(左圖)與 Marcel Wanders 設計的《Big Shadow》燈具(右圖)。(Photo credits:cappellini)

今天先不講 Potrona Frau 與 Cassina,畢竟一次講完就不稀奇了。我先來跟大家聊聊這篇文章的主角 cappellini,為什麼我會覺得它神秘、多樣,以及為什麼我越認識它,越搞不懂它,越搞不懂它,越欣賞它。
 
cappellini 兩大重要人物——Enrico Cappellini & Giulio Cappellini
 
在進入嚴肅的話題之前,我先來提一下 cappellini 幕後的兩個重要推手,一個是創辦人 Enrico Cappellini,一個是他們現在的藝術總監 Giulio Cappellini
 
cappellini 是在 1946 年由 Enrico Cappellini 創立,1946 年是個很重要的年份,它代表的正是一個新時代、新希望。二次世界大戰在 1945 年結束,1946 年聯合國第一次大會舉行、許多國家宣布獨立……,一連串的國際大事,代表的是一個戰後重新洗牌的未來,義大利也在此時成為共和國,這對義大利人多多少少有心理上鼓舞與安慰的作用。
 
當時,身在義大利的 Enrico Cappellini,其實跟大家一樣從事著傳統的木工工藝,但在 1946 年,他似乎看到這個戰後的大未來,於是成立了 cappellini。只是,創立初期,因為資訊的封閉以及資金的限制,Enrico 還沒有機會獲得像現在這麼多樣性的取材與合作,他以 cappellini 這個品牌來製作許多北歐風格的非高單價精品家具,在當時也深受市場歡迎。
 
不一樣的 cappellini 就此展開
 
一直到了 1970 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汽車業走向國際化、波音七四七量產並開始商業飛行、太空梭計劃展開,人與人、國與國的交流越來越直接、頻繁,訊息流通越來越迅速。我猜,遠在義大利的 cappellini 也或多或少感受到這股潮流,當時的接班人 Giulio Cappellini 也在這樣的時代氣氛下決定,他們要改變,不再只是保守的做著傳統木工工藝。

    
Giulio Cappellini 不僅帶領 cappellini 成功走向國際舞台,更是眾多知名設計師的提攜伯樂,是 cappellini 品牌中的靈魂人物。(Photograph by 祁律遠)
 
    
    
 
自 1980 年代後,cappellini 開始與日本設計師倉俣史朗(Shiro Kuramata)合作,一系列歪斜曲線的櫃子,打開 cappellini 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也展現 cappellini 日後強調創新的態度與決心。

問題是,要怎麼轉變?cappellini 是一個家族企業,轉不好不是一個人的事,是整個家族的經濟與未來。Giulio 思考著,於是他提出兩個很重要的想法:第一個是傳統工藝要往質感與材料方面著手,而他的做法是,一方面保留良好的傳統工藝技術,另一方面是尋找更高等的材質(如皮革,石材),製作出不同於以往,更高層級、高單價的精品家具。

也因此現在我們看到的 cappellini 家具,除了造型外,在材質、技術面上,也總有突破,而這也是 cappellini 能在經典家具殿堂上佔有一席的重要原因之一。
    
    
    
cappellini 家具非常注重製作工法,像是 Tom Dixon 設計的《S Chair》,突破過往座椅結構,彎曲的線條外觀相當吸引人,而以柳條交錯編織而成的座椅「外衣」,則需要技法相當純熟的老工匠手工編織而成。左下圖為《S Chair》的結構圖,右下圖則為製作《S Chair》的老工匠。(Photo credits:cappellini)

     
隱藏在華麗外觀背後的細節,也是 cappellini 家具如此經典的重要原因之一,像是以塑料結合高科技與編織工藝的《Knotted Chair》,是由 Marcel Wanders 設計,因為其技術上的突破,也成為眾多設計博物館爭相收藏的作品。(Photo credits:cappellini)


除了透過保有傳統工藝技術與研發其他材質讓 cappellini 逐步轉變外,當時 Giulio Cappellini 還提出另一個想法,竟讓 cappellini 在短短時間內便在國際上大放異彩!這想法到底是什麼?先讓 MOT/TIMES 賣個小關子,下一篇文章立即為大家解開謎底。

編輯/劉宏怡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