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具有歷史感的建築物裡,呈現出的是事務所空間的現代氛圍。(Photo Credit:DBALP Jam Factory)

左側的廠房為 DBALP 事務所所在地,右側的廠房則做藝術展覽空間。(Photo Credit:DBALP Jam Factory)
面對事務所員工人數不斷增加,建築師 Bunnag 在幾年前開始尋找更寬闊的辦公空間;在尋尋覓覓兩年後,好不容易相中與曼谷一水之隔、位於 Thonburi 的一處舊工廠遺址。話說這邊曾是製冰廠、電池工廠、以及醫療用品製造廠的據點,不過在 The Jam Factory 出現之前,這塊土地已荒廢 30 多年之久。


藝術展覽空間(Photo Credits:DBALP Jam Factory)
乍看之下,這幾棟舊廠房倉庫有些年久失修,但是 Bunnag 對其地理位置和所蘊藏的歷史意義深感興趣,堅信這樣的建築空間可以激發創作靈感,因此決定自己動手翻新此區工廠遺址,將事務所 DBALP 從曼谷市區的 Siam Tower 遷至於此。



藝術展覽空間與戶外大草地在視線上完全開闊(左圖)。大草地也成為許多藝文表演團體和民眾互動的好地方(右圖)。(Photo Credits:DBALP Jam Factory)

The Jam Factory 全區配置圖(Photo Credit:DBALP Jam Factory)
The Jam Factory 的名稱源於 Bunnag 對此地即興的安排,就如爵士樂的 jamming session(編註:意思為在樂手們沒有事先排練的情形之下,在一段固定的樂曲和聲裡所進行的即興演奏)。儘管 Bunnag 的初衷只是想要打造一個舒適的辦公空間,然而就在修復、建造的過程裡,點子卻接二連三地浮現。








The Jam Factory 的書店/咖啡店空間與 Bunnag 自創家具品牌 anyroom 所共用。(Photo Credits:DBALP Jam Factory)
建築師在其他棟廠房倉庫,分別規劃設立了對外開放的書店/咖啡店,和自家家具品牌展場、藝術展覽空間、以及傳統泰式料理餐廳。如此的環境不僅利於建築設計創作,同時也提供了社區居民一個可以駐足的藝文空間,滿足他們的心理精神層面。

他的作品風格一向以簡單有力的線條著稱,例如你我皆知的「泰國設計創意中心」(Thailand Creative & Design Center),而 The Jame Factory 當然也不例外。這幾棟倉庫廠房的外觀大致以黑白兩色為主,搭配鋼鐵與玻璃等材料,建築整體讓人感覺簡潔俐落、富有現代感。


事務所內部空間以原有的木頭、鋼鐵結構為裝修的主要元素。(Photo credits:DBALP Jam Factory)


從舊工廠的屋頂天窗落下陽光,將剛硬的鋼樑轉化為柔軟的光影,灑落於牆上,頓時為這般現代的空間增添些許詩意。(Photo credits:DBALP Jam Factory)


(左圖)從接近河岸的方向拍攝,圖中第1 棟廠房為名為「The Never Ending Summer」餐廳,中間的2 棟為 DBALP 事務所的辦公室,最後一棟為書店/咖啡店和家具場。(右圖)為「The Never Ending Summer」餐廳入口與建築立面。(Photo credits:DBALP Jam Factory)



「The Never Ending Summer」餐廳內部空間,斑駁的牆面、具有時間感的紅磚牆,再輔以綠色植栽點綴,不過度擺設家具,桌椅之間有了合宜的距離,想必能讓在此用餐的客人,感受到寬敞的舒宜感。(Photo credits:DBALP Jam Factory)

廠房倉庫的外觀自然呈現歲月的痕跡。(Photo credit:DBALP Jam Factory)


除了硬體、環境外,The Jam Factory 也有出版介紹文化、流行新資的同名免費雜誌給大眾取閱。(Photo credits:DBALP Jam Factory)
由於建築師 Duangrit Bunnag 在泰國建築設計界倍受愛戴和尊崇,在 2013 年底才對外開放的 The Jam Factory 自然成為藝文界的話題,吸引許多文藝青年男女到此朝聖,「老屋新用」的概念也逐漸在曼谷的文創圈蔓延開來;儘管這般的藝文空間在今日已不再新奇,不過 The Jam Factory 罕見的恬靜和樸實,卻深得筆者的心。它寬闊無壓力的空間,河流、植物等自然風景,以及不過於商業化的氛圍,皆讓人煩亂的思緒得以沉澱,平靜、專注地沉浸在文化的洗禮之中。


每個月的最後一個週末也會舉行市集,邀請大眾參與。(Photo credits:DBALP Jam Factory)
在這場即興演出裡,The Jam Factory 不但成為了 Duangrit Bunnag 事務所的新據點,也順道保存了具有歷史價值的廠房倉庫建築,並創造一個舒適的藝文園地給當地社區居民享用,為泰國的文化默默地貢獻著。它的存在受到許多民眾的支持,也獲得許多媒體的好評,不過,在眾所注目的同時,筆者也希望它不要被外在的喧囂所影響,能夠一直保有其特有的寧靜與單純。
編輯 / 黃毓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