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漫畫著重輕鬆簡單的分冊小品;西方圖像小說則是繪畫伴隨意義深遠又長述的文字內容。兩者雖都屬於尚未能歸類於高級藝術的流行文化,但其深入社會的分析力和情緒的張力,都的確影響人們對現實的觀感,無論主流或非主流;藝術或商業,喜愛之恆愛之。  

瑞典藝術家舉起他手中的日本漫畫:「我們要求創作manga (日式漫畫) 時,圖畫框一定要由右至左排列。雖然不符合西洋的閱讀習慣,但是這樣才能保有原來的『日本味』。」

這是2007年起瑞典出版商舉辦的「漫畫才能」(Mangatalangen) 創作競賽。看似平常的日式漫畫開本,仔細一瞧,內頁卻是以字母橫向書寫的瑞典文,作者也是道地的瑞典漫畫家。隨著日本動漫文化愈發蓬勃成長,原本不熟悉東方閱讀模式的歐洲文化,近幾年也開始一窩蜂地進入manga的世界。在日本人氣漫畫《Nana》的英文版末頁,便提供了一頁幫助西方讀者進入認知以外的領域,而這或許也是從「in」跨入「off」的轉換過程中,最實質化的方式之一。

In/off、裡/外的二分觀念,向來難以界定。許多時候在正統範疇中被排擠為邊緣的、「off」的類型,在另一個領域中便搖身一變成為主流的、「in」的。在藝術領域中,儘管當代定義逐漸分歧,但大抵還是要獨一無二的藝術性創作論述,才能符合藝術品的定義。而可供複製流通的商業性創作,諸如連環漫畫(comics)、日式漫畫 (manga) 和圖像小說 (graphic novel) 等,儘管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卻始終只能局限於流行文化的定義,無緣進入所謂高尚藝術(high art)的範疇。它們和同樣身處邊緣位置的實驗藝術創作不同,默默無名的實驗藝術一旦遇見伯樂,就能立刻躋身於正統美術的展示大廳中。而在本身已屬於次文化的漫畫界中,還有又一層的主要與次要趨勢之分,也就是off中的off。

對於同樣接受東方文字洗禮、並深受日本當代流行文化影響的台灣來說,manga的閱讀方式一點也不陌生;另一方面,在西方歷史悠久的圖像小說,在台灣仍偏冷門,屬於接受度較低、較不知名的off市場。

圖像小說的圖文形式乍看之下很像我們熟悉的漫畫書,但實際上從形式到內容都有本質上的不同。漫畫 (無論名稱為美式comics、日式manga或法式bande dessinée) 主要以圖像為敘述主軸,而以插入的文字框和對話泡泡為輔助。而圖文穿插的圖像小說雖然具有漫畫的外貌,基本上仍偏向「小說」範疇,在文字敘述的長篇架構中,將小說的世界化為圖像,藉此加深敘述中的印象;而由於圖像並非主要敘述的媒介,因此藝術家在圖像小說中的視覺表現,也較無需受故事進行的束縛,而能自在展現獨立的藝術性。

正因如此,對於習慣閱讀少量文字的漫畫的讀者而言,圖像小說相對上冗長的文字敘述、沉重嚴肅的文學題材,往往令尋求輕鬆搞笑內容的讀者難以進入。儘管日式漫畫中也常出現嚴肅內容,但西式圖像小說與東方創作的漫畫另一項主要差異在於,日式漫畫的敘述步調可以是緩慢鋪陳,一個故事可以分成幾十冊單行本敘述;而圖像小說則往往濃縮在一部厚重的大開本中,最多分成上中下等少數集冊,因此節奏緊湊、又塞進大量閱讀內容的圖像小說,對於不熟悉形式的讀者仍是較不輕鬆的閱讀經驗。然而,看似邊緣非主流的這類創作,仍固定吸引著一批喜愛嚴肅文學、但同樣受到圖文交錯形式吸引的小眾讀者。圖像小說與日式漫畫間的差異,或許正如緊湊的好萊塢劇情片和長篇連續的大河劇,儘管皆是影音媒介,敘述的本質卻是天差地遠,只不過兩邊總是有支持的觀眾。  

拜改編電影之賜,英雄科幻主題的《蝙蝠俠:黑暗騎士》或是探討伊斯蘭文化與流亡族群的《茉莉人生》這類電影原著,是少數台灣讀者較為耳熟能詳的圖像小說。但實際上,自從1920年代這種形式的興起後,叫好叫座的圖像小說已為數甚豐。Art Spiegelman的《鼠族》(Maus) 便是唯一榮獲普立茲獎的圖像小說;以擬人化的老鼠、豬、貓狗和青蛙等漫畫動物為主角,這個原本應如寓言童話般的親切設定,當中敘述的卻是以二次大戰納粹屠殺猶太人為背景,並且出自藝術家父親本人經歷的真實故事。在其中一幕描述主角受到納粹壓迫而必須離鄉背井時,眼前呈現的是形成納粹十字記號的崎嶇道路;在文字之外,圖像已指出了主人翁即將踏上的猶太集中營命運。而在《鼠族》的報導性質之外,許多圖像小說則以較貼近現代人生活的內容為題材,例如以女同性戀角度探討家庭問題的自傳小說《歡樂之家》(Fun Home)、探討都會男女關係的《藍色筆記》(Le Cahier Bleu) 等,皆是處理現代人熟悉的人際與孤寂主題。

當近年西方漫畫界開始興起「漫畫主義」(mangaism) 的新名詞,代表著日本漫畫背後所連帶的流行文化、閱讀習慣與思考方式;源自歐美的圖像小說則強調著藝術家在圖文創作間的藝術表現性。實際上由於圖像小說太容易與漫畫混淆,有些人乾脆以其中的藝術性高低決定圖像小說的定義。法國藝術家Enki Bilal的代表作《尼可波勒三部曲》(Nikopol Trilogy) 便是明顯的例子,作品中陰鬱暴力的色彩與氛圍一方面令人卻步,一方面又深深吸引了頻率相通的愛好者。圖像小說與日式漫畫原本即身處高尚美術範疇之外,而在這「off」的領域中,正好又分別在東西方的流行文化界中扮演著「off中的off」角色。雖然是少數的聲音,卻像所有邊緣獨立的創作一樣,即便永遠無法踏入正統領域,但在創作者和支持者的心中,早已不是重要的問題。 

圖像小說的編寫與繪製
透過專業作家及插畫師的工作剖析,讓讀者理解如何將傳統書策的寫作與繪製技術,移轉至動態的工作平台。提醒創作人,該如何維持故事的張力、有效連結頁面裡的圖框,及改編經典故事以符合市場需求。

▌瑞典「漫畫才能」(Mangatalangen)創作競賽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