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以「科技」為競爭力,新型態的飲食與農業改革,也成為時代演進下,最需要跨出的議題。如何從產地到餐桌,重新建立值得信任且永續的食農的價值鏈,正是好食好事基金會備受矚目的成立初衷,也是台灣食農發展的第一哩路。
永續概念的植入,是改變所有產業未來發展的根本。MOT TIMES這次潛入以「食農」為初心的好食好事基金會,從執行長歐陽思菊擲出扶植台灣飲食與農業的思維開頭句,理出台灣農業的新局面。「好食好事基金會成立到現在,一直Focus在食農議題上;2018年我們成立了『好食好事加速器』,專注輔導食農領域中的新創企業;期望在食農價值鏈上,帶動永續發展的生存,翻轉台灣食農產業新思維。」執行長歐陽思菊這麼說道。


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歐陽思菊表示,透過好食好事加速器期望在食農價值鏈上,帶動永續發展的生存,翻轉台灣食農產業新思維。(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好食好事食農加速器誕生!歐陽思菊:「從產地到餐桌,我們需要變化和變革!」
 
從正負2度C開始,全球的飲食與農業正面臨氣候變遷、人口成長、環境永續、貿易全球化與飲食相關疾病增長等多項挑戰,台灣也身在其中。2017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報告更指出,全球因為自然資源變少、日趨嚴重的不平等現象,也威脅著人類糧食系統。或許,正因為這樣的困境,激活了生活眼界與想法的能量,也令好食好事基金會投身台灣食農新創,開啟農業平台科技與創新的新局面,解決飲食與農作難題。
 
「所謂的『新創』,在發展的過程,幾乎都會面臨到缺錢、缺人才或沒有通路的問題。不管是氣候變遷和全球人口爆炸的極端問題,食與農的產業,也到了相對要轉變的時刻,我們在國際案例和台灣都看到這樣的問題。從產地到餐桌,我們需要變化和變革;扶植食農新創的加速器,就是希望能運用科技和新的商業模式,改變現在的食農環境。」


好食好事加速器第二屆團隊之一「峰漁」,將傳統水產養殖產業結合生物科技。(圖片由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以食農新創「岩生築見」、「必麥農牧」為例,用台灣科技優勢提出永續的解方!

在為期4個月的加速器種子計畫中,好食好事基金會匯聚了每一位關注食農議題、來自食品、農業、科技、金融和學界的頂尖業師群,透過面對面的經驗傳授及商業策略,協助台灣食農新創團隊,除了行銷之外,從頭到尾、包含法律與會計知識,運用有限人力資源,重新「實際地」審視更具發展性、競爭力和穩健的創新商業模式;讓創意既能妥協市場考量,也能提出永續適切的解方。
 
像是以「流域收復」為號召的「台灣藍鵲茶」,就在坪林推動茶農友善環境轉作;經過加速器課程培訓指導後,也將這裡出產自然、健康的好茶,重新以B2B2C的品牌定位出發,打動更多消費者。而同樣參與好食好事加速器計畫的「岩生築見」和「必麥農牧」,則是以台灣的科技優勢,帶動食農新創的未來想像。

「岩生築見」以改善偏鄉經濟議題出發,透過建置更具包容性的產業鏈,運用分散式生產結構,攜手原鄉,在各地純淨山林中用科學化管理,運用大數據分析,提供雞農防疫時程、飼料追蹤、自動感控的微氣候監控設備等,全天候不間斷蒐集環境數據,掌握影響健康與風味的參數,以精準生產概念放山土雞,共同打造安心可客製化生產的高端雞肉供應鏈;「必麥農牧」原是三代養蜂農家,在面對外來進口蜂蜜、養殖西洋蜂、及本土野蜂大規模染病滅絕等問題後,轉而致力於生物防治及環境永續對策,以培育平腹小蜂除去害蟲荔枝椿象,降低農藥使用,與農民共創友善耕作,回復最天然的蜂蜜,達到環境永續與商業雙贏效益。

「岩生築見」宜蘭大同產區。(圖片由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必麥農牧」以培育平腹小蜂除去害蟲荔枝椿象,降低農藥使用,與農民共創友善耕作,回復最天然的蜂蜜,達到環境永續與商業雙贏效益。(Photo Credit:必麥農牧)

好食好事基金會成立到現在,一直Focus在食農議題上;2018年成立「好食好事加速器」,專注輔導食農領域中的新創企業。(圖片由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歐陽思菊在訪談時也提到:「我們下個階段,就是把這些新的服務和商業模式,帶到產地跟場域去;讓它擴散出去,從地方影響到世界。」
 
食農趨勢:農業生物科技+創新食品,將是未來兩大投資重點
 
當過去傳統的養殖或種植方式,趕不上消費的速度,直接影響的就是食物與農業。歐陽思菊提到,根據風險投資公司AgFunder和技術孵化器Idea2scale最新發佈的《食品與農業科技投資者信心調查報告》,食農領域的投資者在2020年的兩大投資標的,分別是農業生物科技(Ag Biotechnology)和創新食品(Innovative Food)的新創公司;而智慧農業管理(Intelligent Agriculture),則緊追在後。


左圖:好食好事基金會位在坪林的智慧茶園。右圖:新創團隊「譜曲辰」運用科技解決農業問題,「譜曲辰」也是好食好事第二屆潛力獨角獸。(圖片由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
 
這樣的風向,意味著新興科技對於解決食農問題的未來進行式;像是由比爾蓋茲、李奧納多所投資的Beyond Meat,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這間革命性科研製作,以100%植物、無抗生素、無激素、無基因改造且顛覆味覺的植物肉,獲得《Fast Magazine》選為全球50大創新公司,也將「永續蛋白質」推向另一個高峰;另外,含有更高蛋白質轉換率的食用昆蟲,也是聯合國自2013年起大力推廣的食物來源,奧克蘭的新創公司Tiny Farms更針對這些食用昆蟲,建立智能化、易於擴展的飼養系統。


食農領域的投資者在2020年的兩大投資標的,分別是農業生物科技(Ag Biotechnology)和創新食品(Innovative Food)的新創公司。(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而在新加坡推廣、將農業引入都市的垂直農場,亦改變了都市與農村的想像,提供當地永續耕種新鮮農產品的方法。誠如執行長所說:「加速器是一個平台,一個生態系。在這個生態系裡有新創團隊、業師,及來自農民、農會、產地、通路的策略伙伴;大家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會因為新創的刺激,串連生態系,產生不同能量,讓未來有一個有機的改變跟好的循環。」


歐陽思菊:「從產地到餐桌,我們需要變化和變革;扶植食農新創的加速器,就是希望能運用科技和新的商業模式,改變現在的食農環境。」(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好食好事加速器即將招募第三屆種子計畫新創團隊,從第一屆到第二屆,基金會打開了台灣的地圖,用唯一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業師輔導系統(MIT Venture Mentor Service)及包含商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用戶體驗設計(User Experience)、食農永續發展(Food and Agriculture)與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等四大領域的系統方法,和激盪未來食農想像的HaoShi Bootcamp,更精準地優化、延續飲食與農業系統;不只是發現問題,還要提供一個明確解決的方案。
 
技術雖然是台灣新創的強項,但是怎樣找到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真正運用到食農生產鏈,讓食農新創與人與土地,產生密切關係,進而擴大到更多場域,這才是農業的改革先決。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