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台北電影節,大家腦海中首先浮現的除了主題城市之外,便是台北電影百萬首獎,但是,除了這兩項以外呢?一般大眾對於台北電影節還有什麼認識呢?塗翔文先生便藉此機會,聊聊這屆台北電影節他所精心規劃的各單元,也將讓讀者從中了解辦一個電影節的辛苦與成就。

Q:身為去年與今年台北電影節策展人,怎麼看待台灣諸多影展與台北電影節。
A:如果要說台北電影節跟其他影展不一樣的地方,第一,台北電影節在夏天,剛好跟在年底金馬影展不同,金馬影展像是在豐收的季節跟大家介紹知名的大師與每年的大片子,而在夏天舉辦的台北電影節,就反過來向大家介紹新鮮的面孔;我們有兩個很大的競賽,一個是國際青年導演競賽,一個是台北電影獎,國際青年導演競賽部分我們希望在國際上選到一些全新的、很有才華的導演作品,介紹給台灣的觀眾;而關於台北電影獎雖然說蔡明亮導演、張作驥導演都可以參加,但是大家還是可以從台北電影獎名單裡看到很多新的導演臉孔,而且很多好導演的第一、二部作品都曾得過台北電影獎,像魏德聖、戴立忍、鄭有傑、楊雅喆都是,既然台北電影節已經累積了十幾年,它本就該走出自己的方向,而這方向也就是「鼓勵新銳、挖掘新銳」,是帶給台灣觀眾更多電影新能量的影展。
Q:您曾說過台北電影節「看起來像是包袱,但依然可以從中挖掘許多新鮮的內容。」那麼,擔任此屆策展人,在議題與選片上有什麼想法。
A:我接這電影節,首先希望的是再次拉抬它的聲勢,讓台北電影節的特色能夠從此非常的清楚跟明確,台北電影節是市政府支持的影展,所以一開始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有城市交流的味道,而發展至今,主題城市單元也已成為了我們的招牌;除此之外,我希望讓台北電影節

Q:請問為何選擇斯德哥爾摩作為主題城市。
A:每年我們都很為主題城市傷腦筋,通常我們有幾個參考值,第一就是觀眾的問卷調查,近幾年斯德哥爾摩都是觀眾票選的前三名,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觀眾對這城市的電影是有興趣的;第二,我們也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發現大家講瑞典或是斯德哥爾摩就一定講柏格曼或是《龍紋身的女孩》,以樂觀的角度思考,這反而是一個很好借力使力的機會,將更有施力點去跟大家介紹除了這個導演,或是除了這種風格以外,這個國家的電影特色還有什麼,另外,瑞典有很完善的電影保存機構與組織,因此在這幾個原因考量下,就決定做瑞典斯德哥爾摩這個主題城市。(若讀者對於瑞典電影發展有興趣,今年台北電影節搭配主題城市,推出一本瑞典電影專書,有完整的瑞典電影史介紹,是認識瑞典電影的大好機會。)
Q:怎麼產生「對望‧柏格曼」這個單元?
A:柏格曼這單元的產生是很峰迴路轉的,一開始我打算在今年電影節裡放 7 到 8 部柏格曼黃金時期的影片,但是後來發現這些片台灣都已經有片商買了,所以我就重新思考,能不能在這單元裡呈現比較不一樣的思考模式,而有了「對望」的概念,產生伍迪愛倫、阿特曼對望柏格曼的想法,最早的初衷是擔心很多年輕觀眾會認為柏格曼的電影很難,但是如果觀眾先看伍迪艾倫的《我心深處》,再看柏格曼的《秋光奏鳴曲》、《假面》,就有循序漸進的意思;另外,柏格曼曾經寫下影史中 10 部他最喜歡的影片,裡面他只選了兩部瑞典片,而且都不是自己的,一部是他最崇拜的默片大師多史約斯卓姆的《幽靈馬車》,他自己曾在一些訪問中說,他幾乎每年至少要看一次《幽靈馬車》,這部電影對他的人生與他的創作影響非常深遠,另一部他選了《底層人生》,有趣的是,《底層人生》的導演曾經寫文章罵柏格曼,這個曾經批評柏格曼是活在象牙塔裡面,不關心社會跟底層事情的導演的片子,卻是柏格曼覺得最好的電影之一,我們也可以把這部片跟柏格曼的作品作為對照,所以這單元就有了這樣的片單。
Q:可否請您談談瑞典電影的特色與風格。
A:我覺得柏格曼過世以後,對瑞典電影的作者來說,應該是喘一口氣,他是一塊太大的招牌,象徵瑞典電影的某一種精神,而柏格曼去世之後,某種程度上來說,新的導演都開始追求新的風格,但還是可以看到傳統傳承下來的東西,如《人間四象限》或《將錯就愛》,在處理個人內在部分,或是人與人關係扭曲與衝突部分,就可以看到瑞典傳統室內心理劇的影響,但也有一些新的作品開始與年輕的觀眾接觸,像《阿蒙與橡樹》、《青春傷痕》就很有好萊塢電影的格局

Q:在柏格曼之後,有沒有哪幾個導演是你比較關注的。
A:第一個我要推薦的一定是魯本奧斯倫,我覺得他走出一個不太一樣的風格,他的電影都在處理現代議題,但卻是以冷靜、旁觀者的姿態處理,他的電影裡有很多像是偷拍的畫面,可是你又很清楚的知道,所有東西都在他的精心設計之下,而拍出當代社會與當代人之間的某一種極微妙的關係,比方說開幕片《Play》是拍幾個黑人小孩對白人小孩與亞裔小孩,他們也不算霸凌,應該是半綁架半戲弄,這幾個小孩在城市裡亂晃,不知道要幹麻,觀眾就隨著這段閒晃的旅程,慢慢地發現導演想要帶出的議題,如種族議題、階級的關係還有社會冷漠問題,導演藉由這社會上的小事件釋放出來的議題是很犀利、龐雜的,去年我們去斯德歌爾摩的時候,這部片還在上演,當地的影人告訴我們,這部電影已經佔據了很多的版面,不是因為它最賣座,而是它揭露了很多具爭議性的文化議題,喜歡的人覺得這部電影太厲害的,生氣的人就覺得你怎麼在挖我們瑞典社會黑暗的一面,但我反而認為,它所提到的議題是放在每個城市都是可行的,像台灣也有這樣的議題,本省外省人、天龍國跟濁水溪以南、新移民等,導演用這形式把尖銳的議題,很直接也很有技巧的表現出來,所以如果你要我選的話,我當然會覺得魯本奧斯倫是這些新導演裡面的佼佼者,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做他的專題,也作為開幕片的原因。
Q:怎麼說瑞典非常會處理教育問題,可以舉個例子嗎?
A:我覺得他們倒不是真的在提教育,而是從小孩子或是青少年的處境,以關懷跟憐憫的角度,對社會與體制做一些批判,比方說我最喜歡舉的例子就是《賽巴怎麼了》(右圖),它在瑞典跟柏林都得了大獎,這部片是在講一個 15 歲的單親家庭青少年,

Q:可以談談台灣新電影 30 週年這個專題嗎?
A:今年是台灣新電影 30 週年,在 20 週年時金馬影展已經做過一個很完整的台灣新電影介紹,所以我們就決定今年不再做全面盤點式的放映,但是 30 年是一很重要的時間點,如果是一個人的長成,三十而立,台灣新電影已經 30 歲了,即便過去有一些對台灣新電影的爭議、兩極化的評論,我覺得現在應該都有一個更清楚的答案了,因此為了提醒大家這個階段,我們決定放映第一部被大家認為是新電影開始的《光陰的故事》,這是一個數位修復的版本,就像是部新的片子,所以可以理直氣壯地將它擺在閉幕片這麼重要的位置,而且對我來說它也是一個很美麗的象徵,它是影展最後一場閉幕的結束,它是當年新電影的開始,然後數位修復又像是新的影片,它可以再期待下一個 10 年、20 年、30 年,而在閉幕片當日,柯一正導演、張毅導演、台北電影節主席張艾嘉、其他演員都會到場,有特別紀念那段時間的意義。另外,今年台北電影節也做了張毅導演的專題,很重要的原因是張毅導演復出了,他要開始做動畫,我們很高興他重回電影圈,這單元張毅導演選了 3 部他覺得最驕傲的作品,還有一部剛完成的短短的記錄片,導演會在記錄片裡闡述他的創作理念,所以這單元雖然小,但意義其實還蠻大的。
Q:可以推薦幾部入圍台北電影獎的作品嗎?
A:若要問我,我當然特別推薦在台北電影節做世界首映的《女朋友。男朋友》、《逆光飛翔》、《候鳥來的季節》(下圖)。《女朋友。男朋友》就不用想了,已經全部賣完了,請大家 8 月初進戲院看,《逆光飛翔》也賣得很好,倒是《候鳥來的季節》雖然也賣得不錯,但我還要再推薦一下,因為大家看到溫昇豪、白歆惠這樣的組合會誤以為是偶像劇,但我反而覺得它有台灣新電影傳統的味道,它是講一個鳥類專家,花很多心思在照顧鳥,卻忽略了他的家人,他的太太不孕,弟弟生病,媽媽日子過得也不好,在環保的議題包裝之下來講親情間的關係,坦白說,溫昇豪與白歆惠都演得蠻好的,確實跟偶像劇不太一樣。

Q:每次看片大家都會想知道有哪些熱門,或是秒殺片,可是我們想問問塗老師有沒有哪些大家可能忽略,但卻是很值得推薦的。
1.在瑞典舊片裡可能被忽略的《女人的臉孔》,這部不是默片,它是在講一個女人她因為臉部灼傷,跟著心也被扭曲,她就跟著一群人變成犯罪集團,然後她遇到了一個整容專家,把她的臉治好了,她又重新對世界有了不一樣的看法,聽起來很八點檔,這是英格麗褒曼剛出道在瑞典拍的電影,看完這部電影以後,再去看她的最後一部片《秋光奏鳴曲》,有趣的是在這次的電影節中,我們竟可以看到一個女明星年輕的時候跟最後一部電影的光景,也算是另類的對照法。

3. 有一部很怕大家會漏掉,但我一定會推薦的是《冬春的日子》,這是我自己非常喜歡的中國第 6 代電影,我甚至可以說王小帥導演的電影,我最喜歡的就是他早期很質樸的電影,這部片我當年看到的時候就很驚艷,他也是用很純樸的形式去講戀愛變化的關係,這部片在第 6 代電影中是一個很重要的開始,我早就想任性地把這電影的拷貝拿來演了,這次終於藉由台北電影節讓我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4. 我也很喜歡「聚焦法國新銳」單元裡的《命運潛規則》,它是很標準多段的敘事,裡面人物都有一個最終目的地,就是他們都要去探監,可是他們卻有著嚇人的探監任務,像是一個媽媽其實是要去探殺子仇人,另一個探監的人要去跟坐牢的人偷天換日交換身分,4組各懷鬼胎的人,地點越接近監獄就越刺激,最後探監的那場戲還蠻厲害的,我覺得劇本跟電影節奏的安排上很有力道,這部片是個女導演導的,真的看不太出來。

6.另外,今年台北電影節也有一些紀錄片的論壇,像《三生三世 聶華苓》是香港導演陳安琪的作品,聶華苓是一位很有份量的女作家,我們就安排楊力州導演跟她對談,楊力州導演之前拍的《兩地》講的是林海音的故事,這兩個女作家在背景上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邀請這兩位導演對談應該會有一些有趣的內容產生,因此觀眾不只可以來看紀錄片,還可以來參加論壇。
編輯/劉宏怡
採訪整理/劉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