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混凝土建築萌芽於 19 世紀,短短百年便已成為構築主流,然而 AIA 美國建築師學會指出,當今全世界每年碳排放總量,有高達40%皆是來自建築營造業。面對全球暖化,世界各地其實都在嘗試以更環保、低碳的方式建築,其中「木構造」建築不但具有「固碳」功能,也在樓層高度、工法上開始有所突破!
 
今年有著「木都」之稱的嘉義,在嘉義市立博物館舉辦《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展覽從木材的源頭「山林」開始說起,並分析木材特質與使用方式,此外更邀請多組建築團隊,展出來自台灣、日本、美國的數件細緻木造建築模型,其中包含去年剛落成的「嘉美館」、由姜樂靜操刀的台中「綠川木構橋」,以及廖偉立、陳冠帆所設計的臺南「德光教會」,為木構造建築譜出嶄新的樂章。
我們在 2020 東奧場上看見隈研吾的「新國立競技場」、日建設計(Nikken Sekkei)的「有明體操競技館」,木建築無論在設計與實用,都展現多樣的可能性。然而,在台灣,無論是公部門或私人建築,大多數仍對木構造有所保留。
 
木材能否防火、防水、防蛀蝕?木構築可以如何設計?展覽透過一連串的知識導引,說明森林資源、永續儲碳的循環,以及嘉義的典型木造建築與現代木造建築的發展趨勢。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砍樹如何救地球?《森林之嘉》拆解現代木構造脈絡,顛覆你對木材的想像
 
一開始,《森林之嘉》便破除「砍樹=不環保」的迷思!其實樹木在生長過程中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氣,並將碳以有機的形式固定在樹體之中。因此,若將木材用於建築,理想狀態下,碳儲存的狀態可在木造屋維持約30-50年;當木材朽壞後,還能透過分解膠合技術再製成木家具;而木家具亦能繼續拆解更小的木材製品,不斷延續木材壽命。
 
除此之外,展覽也介紹了現代「人工林」在保育生態的前提下,有計劃栽植、砍伐的養護方式,以及從木頭到建材,經過砍伐、製材、乾燥、分等、膠合的過程。以簡單明瞭的圖像,讓大眾不再因為對「木建築」陌生,而望之卻步。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從 5 件建築模型,看世界木造潮流
 
目前在台灣,高層的木構建築仍不常見,然而放眼世界,隨著技術進步,自 2000 年部分歐洲國家開始取消對木構造建築的高度限制(原為2樓以下),以及北美國家於 2010 年起逐步放寬木造樓高限制後,各國開始出現多樣的木造大樓設計。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此次展出了日本的三個高樓建築案例。包含:東京大學腰原研究室、team Timberize 提案的「Timberize 200」;由八木敦司、久原裕(Studio Kuharayagi)、team Timberize設計的東京「國分寺FLAVERLIFE本社大樓」;艸建築工房、岸之上工務店的「高知學園新學院大樓8號館」


「Timberize 200」想像在日本1968年所打造的第一棟摩天大樓「霞關大樓」原址上,打造的 200 公尺高木造大樓設計。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高知學園新學院大樓8號館」則是使用當地生產木材作為主要結構所建造的 CLT (Cross laminated timber,縱橫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工法)建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國分寺FLAVERLIFE本社大樓」 7 層樓高的建築是日本國內首座「鋼骨內藏型」鋼木合成混構造建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而去年(2020)開始,歐盟更是規定所有新建物皆須達到接近零耗能的標準。此時木建築相較於混凝土,固碳、輕質的特性更是扮演重要角色。
 
展中亦有美國西雅圖「布里特中心(Bullitt Center)」,運用鋼結構與木結構組成的6層樓混合構造商辦大樓,使用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認證的木材,並結合太陽能與雨水回收系統,使其成為全世界第一座零耗能建築;而美國密爾瓦基「Ascent 大樓」,是一座總高 86.56 公尺、共計 25 層樓的高層複合式集合住宅,2022 年完工將成世界最高的木造大樓。



布里特中心(Bullitt Center)。(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密爾瓦基「Ascent 大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遍佈台灣南北!仔細觀看你我身邊木造建築的多種樣態
 
回歸台灣,其實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現代木構造建築,展覽也精選近年完工的臺灣在地案例:包含​​台中「綠川木構橋」、高雄「六龜木屋」、台東「池上火車站」、桃園「崙坪木構棚」、新竹「CINCIN啤酒屋」,與台南「德光教會」。


(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建築師姜樂靜設計的「綠川木構橋」,以木構桁架構成提供穿越的筒狀空間,並特別選用小斷面構件打造的輕量化結構,有效控制人們行走時產生的震動感。(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考工記」創辦人洪育成設計的「六龜木屋」,建造過程無需使用複雜機具或技術,透過施工容易的木構造系統,帶領當地年輕人一起搭建,藉此也將木工技術引入勞動力外流的偏鄉。(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大藏設計」設計的「池上火車站」,原為日治時期所建的木造站房結構,隨著建築老化,大藏設計以「穀倉」意象來設計新池上車站,車站大廳以巨大的拱樑撐起屋頂,跨距高達12公尺,是臺灣現今尺度最大的國產結構彎曲集成材。(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位在崙坪文化地景園區的「崙坪木構棚」,建築設計師方尹萍延伸「落葉歸根」的構想,主結構體採用木鋼混合構造,使用防腐處理的美國花旗松曲面集成材與國產柳杉,勾勒出優美曲面,彷彿一片葉子輕輕落於基地上。(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建築師廖偉立、陳冠帆設計的「德光教會」,建築主體以清水混凝土建造,而頂端則採用木構V型柱撐起屋頂,並在建築外層設計鋁製格柵,混合材料的構造在光影下形成詩意般的空間。(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建築迷必看圖解「嘉美館」,為嘉義提出新一代「木都」面貌!
 
說起台灣的木構造建築,則不可不提嘉義!坐落在阿里山腳下,嘉義作為在日治時期林木開採的集散地,早於百年前發展出深厚的木材加工技術,如今在嘉義市區更可以發現許多傳統木建築,密集度相當高。而去年由黃明威建築師翻新設計的「嘉義市立美術館」,則刻劃出「木都」的新一代面貌!


嘉義市立美術館(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嘉義市立美術館(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展中特別細膩圖解「嘉美館」,呈現集成材挑空大廳、觀景樓梯、CLT雙層外牆、CLT圓弧玻璃帷幕、翻轉主入口等建築手法,搭配事務所提供的模型,我們看見美術館嶄新的樣貌下,不僅保留建築原有風貌,更透過木構件呼應嘉義的歷史。


嘉義市立美術館建築模型(Photo Credit:嘉義市立博物館 提供
 
嘉美館的設計,為公共建築修復提出一種新的可能,《森林之嘉》也藉此向大家提問,嘉義是否可能用木構造創造屬於在地的美學?未來又可以如何提升城市景觀?

■ 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1月9日
地點:嘉義市立博物館

森林之嘉特展:https://reurl.cc/xGjdmZ
預約參觀:https://reurl.cc/DgYGEE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