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劇場粉,或一般熱衷社會時事的吃瓜鄉民,在擺脫史上最長的夏天後,今年秋天,千萬別錯過由國家兩廳院主辦、首屆登場的「秋天藝術節」,不只打破過往以舞蹈或戲劇的分類形式,以主題策展「眾聲平等」為命題,並透過七檔精彩表演做為探問,提出在每個人都擁有發言權的網路世界,究竟是讓我們更加自由、平等,還是只剩下同溫層的相互取暖?抑或,也曾有人相信,即便是異質性同樣存在共振的可能?
在按讚與不按讚之間,所有的多元、對立、差距都是網路世界裡無止盡的深淵。然而藝術作為一面反映社會面貌的鏡子,是否依然具有力量?

從賭博文化、AI科技、政治權力、勞工階級、網路霸凌、群眾運動等七種面向,2021年兩廳院全新策劃的藝術平臺「秋天藝術節」(ARTQUAKE in Autumn),將於10月14日至12月5日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雲門劇場及線上平臺演出,並以「眾聲平等」為提問,邀請窮劇場、里米尼紀錄劇團(Rimini Protokoll)、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河床劇團、進港浪製作,以及王世偉、田孝慈、李慈湄、海樂彌.飛達(Helmi Fita),和法國行為藝術家瑪莉詠.席耶菲(Marion Siéfert)等,製作七檔精彩節目,邀請觀眾走進劇場裡感受不同觀點的激盪下的火花。
 

河床劇團—《被遺忘的》劇照。(Photo Credit:國家兩廳院)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混音理查三世》劇照。(Photo Credit:國家兩廳院)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藝術處處可見,那劇場存在當代的價值是什麼呢?我們以『眾聲平等』作為提問,希望讓更多的想法湧入劇場,使觀眾與藝術家一同為了更平等的未來而探問。雖然終究無法平等,但我們期待它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一股實踐的力量。」

因此秋天藝術節不只邀請觀眾帶著觀點走入劇場,也透過演前講座、Podcast,以及每檔演出皆以網路平臺Slido彙集想法,到跨界演後座談,讓大眾能從單純的觀看者,變成討論、創造話語權的角色,甚至成為節目共創的一部份。

(Photo Credit:國家兩廳院)
 
七檔演出,七種探問面向 建構不同角度的對話起點
 
01 社會階級是命定還是機運?窮劇場—《大世界娛樂場Ⅲ:白日白晝》
 
窮劇場延續《大世界娛樂場》系列,以賭場為背景,看見不同階級的人穿梭於其中的《大世界娛樂場Ⅲ:白日白晝》,導演高俊耀以蒙太奇語彙,將賭桌上的暗黑人性一一展現。而「賭博」在社會觀感中,始終具有負面的形象,高俊耀表示:「我們在這次的作品中,想把『賭』的定義打開,去談人對賭的渴望,雖然作品發生在賭桌上,但平日我們買樂透、投資股票,其實也是一種『賭』啊!」

 
窮劇場—《大世界娛樂場Ⅲ:白日白晝》劇照。(Photo Credit:國家兩廳院)
 
02 人類的自由意志會受到AI操控?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恐怖谷》
 
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繼《遙感城市》、《高雄百分百》後,新作《恐怖谷》自日本的「恐怖谷理論」出發,劇團為幫助不愛演講的德國作家湯瑪斯.梅勒,以他為原型做了一款人型機器人,複製他的長相、表情、手勢,替代本人進行跨國巡迴。而臺灣演出現場將由機器人獨挑大樑,德國技術團隊將進行遠端技術指導,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中的此刻,唯有機器人能跨越病毒的障礙,忠實呈現演出,亦是一種疫情時代下的呼應。


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恐怖谷》劇照。(Photo Credit:國家兩廳院)
 
03 虛擬人物能發聲就具影響力嗎?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混音理查三世》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於2015年首演大受好評的《理查三世》重返舞臺,導演王嘉明此次改版《混音理查三世》,舞臺上的理查三世僅有一頂帽子、一件衣服和一個拐杖,但在聲音詮釋下,讓除卻外表的理查三世有了靈魂,「透過聲音,讓觀眾得以想像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王嘉明表示。而原先的聲音錯置元素也將進行更大膽的實驗,每個演員將交互配音,呈現出混音大亂鬥的極致。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混音理查三世》劇照。(P
hoto Credit:國家兩廳院)
 
04 資本主義下徒勞的薛西弗斯!河床劇團—《被遺忘的》
 
1984年,268名礦工喪生於北臺灣三座礦坑事故中,他們艱苦的工作環境也在礦坑陸續關閉後,被世人遺忘,而在近40年後的今日,河床劇團導演郭文泰首登國家戲劇院新作《被遺忘的》,從這群已逝的礦工為創作起點,以如詩的意象描繪他們勞動的艱苦,以及被資本家剝削的隱喻。「我想談的,其實不只是這群礦工,而是我們從礦工的身上,看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人類不斷循環的徒勞,以及每一個在困苦環境下的勞動者,對於家庭的責任與愛所做出的犧牲。」導演郭文泰表示。


河床劇團—《被遺忘的》劇照。Photo Credit:國家兩廳院)
 
05 在網路世界中,是否有真相?兩廳院—《神不在的小鎮》

顛覆你的劇場體驗!《神不在的小鎮》由進港浪製作核心創作者洪唯堯擔任編導,必應創造執行策劃,邀請蕭東意、告五人、小事製作等表演者共同演出,從網路霸凌事件出發,關照網路社群世代的從眾效應。整體表演結合二維(網路直播)、三維(現場展演)、四維(虛擬平台)世界,建構出全新的觀演體驗,並於兩廳院藝文廣場打造一座小鎮,參與者可自不同的世界中選擇觀看視角,所選擇的觀看視角將會決定對故事的解讀方向。


兩廳院《神不在的小鎮》主視覺。(Photo Credit:國家兩廳院)
 
06 在抗爭現場,擺盪自我與群體意識的騷動!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作品—《群眾》
 
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作品《群眾》將於今年秋天藝術節再度搬演,由導演王世偉、編舞田孝慈、聲音設計李慈湄與燈光設計海樂彌.飛達共同創作。透過個人經驗與觀察,四位創作者在作品中突顯激情下被忽略的個人聲音、運動現場的個人身體姿態、光影和煙霧帶來的震撼,及旁觀角度觀照出個人的心靈現場,表現出群眾運動的幽微面向。


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作品《群眾》劇照。(Photo Credit:國家兩廳院)

07 神秘場!法國劇場導演與行為藝術家瑪莉詠.席耶菲—《暗黑珍妮》

還有一檔,有別以往視角、以社群平臺探討語言暴力的表演,由法國劇場導演與行為藝術家瑪莉詠.席耶菲策劃,由演員艾蓮娜.德.羅弘斯(Helena de Laurens)化身為16歲的少女珍妮,透過社交平台Instagram與OPENTIX兩個平臺同步直播演出的《暗黑珍妮》。故事主要圍繞在身處天主教家庭的少女珍妮,因處女身份飽受同儕嘲諷,而直播便成了她訴說自己的故事、跳舞、展現自我的另一面的出口。
 
演後跨界對談!帶著不同媒介、不同聲音走出劇場

這次秋天藝術節除了實體演出外,也同步推出跨界演後座談,包括《大世界娛樂場Ⅲ:白日白晝》編導高俊耀、聯合編劇馬慧妍及報導者總編輯李雪莉,將以「登入博弈之島」為題,探討博弈產業在臺灣的現況。而《恐怖谷》則由簡單哲學實驗室共同創辦人張智皓,帶領觀眾思考AI智慧對當今社會的影響。至於 《被遺忘的》則請到視覺藝術家陳界仁與導演郭文泰,從各自作品中對勞動階層的凝視。而《群眾》則由主創王世偉與資深媒體人范琪斐,以微觀角度關照群眾運動中的個人聲音與故事(相關活動請洽官網)。讓大眾也能在散場之後,持續消化反芻每一個畫面背後所要傳達的意義。

2021《秋天藝術節》

日期|10月14日至12月5日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雲門劇場、兩廳院藝文廣場、社交平台Instagram、OPENTIX Live
主辦單位|國家兩廳院
 
◼9月1日開放兩廳院場館會員預購,9月8日中午12點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啟售。
◼啟售後凡購買單張NT$800(含)以上票劵,可享早鳥優惠85折,將於9月8日起至9月30日止。
◼節目詳情與相關活動請參見兩廳院官方網站:
https://npac-ntch.org/programs 或至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https://www.opentix.life
 
註: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所有廳內演出皆採間隔座進行,戶外演出則會依空間狀態規劃相對應人數,入場觀眾需配戴口罩、採取手機簡訊實聯制、量體溫、手部消毒,排隊入場時保持社交距離等相關防疫措施,相關防疫細節請見:兩廳院開館公告

編輯/Christine Chen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