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本身可以是毫無意義,然而透過回憶,一切意義才漸漸浮現。」

──唐青


7 月中下旬,古物商行的老闆娘唐青領著幾個朋友前往川藏。這天一行人來到四川紅原縣城,雖然時序上並非旅途的第一站,也無關最驚險困窘的遭遇或最波瀾壯闊的美景,然而,7 個台灣來的女子在空氣稀薄的藏區,一連三天,溫緩緩地讓來自低海拔的腦和手發揮最大功用,留下的留不下的、帶走的帶不走的,沒人想過,在「川藏設計志工之旅」中將自己定位在學習觀摩者的我們, 居然在這裡成為一名手工藝生產者......

2012 年7 月23 日午後,我們站在中國四川西北部阿壩州紅原縣城,一個過去從未聽聞、理所當然也無從想過會踏上的所在。
 


 

之所以有機會到川藏地區,都是因為唐青。10 年前,唐青開始到藏區為當地孩子籌辦英語營,直到近幾年當局對外地人的管限提高,英語營因情勢所迫無法繼續,他依然每年回藏區至少一次,和老學生們敘敘舊。今年,唐青特別將旅行聚焦於「手工藝」,召集了幾位從事設計相關的朋友們,透過在地朋友的引領,期待在 14 天的川藏交流中擦出一些火花。

「紅原地處青康藏高原東南緣,是四川西北山地與高原的過度地帶,境域分屬長江、黄河兩大水系。844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遼闊優美的濕地草原風光、氣勢雄偉的雪山森林景觀、悲壯動人的紅軍長征文化、浩瀚神祕的宗教文化、和絢麗多彩的藏鄉風情……」。上述洋洋灑灑刻畫下的紅原,對此行的我們來說,既接近又遙遠,熟悉又陌生,老實說,對紅原的認識大概僅限於「唐青的藏族學生燃秋所居住的城市」這麼多。而接下來幾天,我們不在燃秋的住處(睡覺),就在燃秋的茶館裡(途中穿插付費澡堂洗澡小行程,但似乎太細節了……)。



 

時空倒回 2008 年,全世界矚目北京奧運之際,大藏地區風雲變色。在這非常情勢之下,燃秋和 5 個朋友們思考著該如何以相對溫柔的方式,為自身文化做些什麼。後來,他們一同在紅原縣城開了家藏書店。書籍的流動雖高,但利潤甚低,不甘願就這麼收掉最初的理想,今年初他們將書店一分為二,一半維持書店,一半用來賣數位影音(他們口中的「碟片」店)。又過了幾個月( 5 月中旬),其中幾位股東另外開設茶館「安木佳」,希望藉由貼近生活的茶水空間,將當初提倡藏文化閱讀的初衷延續下去,同時能推廣民族的生活飲品:藏茶。藏文裡,「安木佳」代表「安多的茶」(「安多」是大藏區的東部,包含當今現在的青海省、西藏自治區、甘肅省及四川省的部分地區)。
 
進入紅原的前兩天,燃秋老闆和他的小女兒便已開始帶著我們在川藏農區遊歷,和這群女子團體有了初步的相互認識。那陣子燃秋恰好正苦思著該如何更新茶館裡的菜譜(內地菜單之稱),得知我們當中有職業攝影、有人從事設計……這項重責大任頓時間有了託付。停留紅原縣城的首日,我們一如往常逛著大街(大概是一間店鋪可以待上10來分鐘、一條街上至少要逛個 10 來家店的那種步調……),緩慢移動來到位在大十字路口轉角、某旅店2 樓的安木佳茶館。撥開直條紋編織門簾,走進黃色小門,沉穩寬敞的大地色空間裡,我們癱坐在角落的 L 型沙發區,此時此刻,對精神和肉體皆是撫慰。在異地生活了幾天,遊走於一間間背包客棧、賓館、帳篷、在地農家,食堂、飯館、茶店……沒有一處比這裡的簡單乾淨來得令人舒爽。除了在茶館裡免不了的吃吃喝喝,終於親睹燃秋急著想要換掉的菜單,同時觀察安木佳的整體和細節,做為日後設計的參考元素。




 
 

當晚,一行人回到燃秋的住所,聚在小客廳裡討論明天的菜譜製作該如何分工。原先燃秋所想像的版面走精美照片搭配文字說明路線,以圖與文導引顧客認識種類豐富的藏茶。然而,在設計女子團員們的意見交流下,發現茶飲就算種類再多,若單只是拍攝一杯泡好的茶和茶杯,辨識度和變化性都不高。此外,當地電腦並沒有我們所熟悉的排版修圖軟體,倘若攝影作品若不經後製,似乎也與店內質樸單純的氛圍有所衝突。結論終於在一串有效率的討論中浮現:菜單保留對藏茶特色的介紹,但走手工樸實風格,用自己做的手工紙、搭配手繪手寫,至於如何推廣茶種小常識,視情況另外製作「聞香瓶」或「聞香包」。而成員之中擅長壁畫的設計師,也決定將安木佳正中央的大柱,添一件醒目的新衣裳。



 

翌日,在茶館吃了早餐,7 人便開始分頭執行任務。

手工紙組先到大街上找木料、木工和紗網,訂做造紙工具(還好有樹火紙博物館,讓我們對造紙都有基本常識!),接著沿途蒐集各類造紙原料:到文具店買紙、在路邊撿拾廢紙箱、採集野花野草等……滿載而歸回到茶館後,將各種紙類花草纖維一一撕碎、搗爛、煮開、絆攪成紙漿,接著用工具取紙將壓模、脫模、烘烤成形。


  
  
 

文字組負責大量閱讀,看書、上網搜集各類藏茶的特色,靠過人的組織能力將過載的資訊濃縮成簡短精實的文字介紹。
 

 
手繪組接收文字組的藏茶簡介,以及燃秋老闆提供的店內菜色,運用沒有十幾年功夫練不來的特色手繪,在手工紙上排版,雙語(中文和藏文)呈現。



壁畫組根據連日靠觀察力蒐集而來的文化元素發想圖樣,在負責人打稿、上街採買油漆顏料和筆刷後,大夥紛紛加入,跟著描邊上色。


  
 

聞香組在各大小商店中打探合適的空瓶,空瓶找不著,便買了好幾罐「薑油」,取其瓶身放入茶葉,掛上簡介,瓶蓋則商請當地藏族朋友發揮無師自通的雕刻能力,用樹枝刻出沒一個重覆的頂蓋。
 

 
 

還有中途加入的縫紉組,利用當地特色布料,一針一線縫製杯墊。



 

以上,400 多個字交代了 7 個人在安木佳整整 3 天的手作經歷,與其說是輕描淡寫,不如說為了回想這些工作實況,實在又累了。400 字,不含紙漿研發失敗無法成型只好將耗費時日撕、搗、煮、拌的紙漿通通倒掉、不含不知多少張放在烤盤上烤焦、取下時不小心破損的紙,一一被刮回紙漿裡再來一次、不含因為紙張生產緩慢,手繪組在短時間內必須快手生產 4 冊菜譜時承受的壓力(為了統一字型,負責手繪的只有一人,無人分攤)、不含當地的漆與筆不甚好用,壁畫組只好一筆當三筆畫、不含一個人縫一條杯墊可能需要一整天……誰也沒料到,在「川藏設計志工之旅」中將自己定位在學習觀摩者的我們,居然在空氣稀薄的藏區,一連三天,溫緩緩地讓來自低海拔的腦和手發揮最大功用,搖身一變成為手工藝生產者。當然,也感謝在各組各個階段全力支援協助的當地朋友們。
 

 
 

勞動期間舉凡遇到上述種種不順,不免開始質疑手工藝的價值。我們回想起在成都參觀手工藝工作室時,看見女孩們用(我們以為)不甚經濟的方式黏貼著小紙片,而一切也許只出於老闆善心地希望「讓她們有事情做」。幾天後,為成都女孩抱屈的我們,看著自己的生產流程甚至比貼小紙片還要更沒效率,不禁噓唏感嘆。所幸,逐漸成型的成果還是為我們帶來正面的力量,某個時刻還是會念頭一轉,「因為在這裡,我們才能擁有那麼多的時間,做在台灣不可能去做的事。」「希望透過這些,讓客人看到茶館在細節上的用心」夥伴們說。
 

 

 

聽到你們平安的回家,很高興。
你們的菜譜和柱子、香瓶都是我這裡的一個亮點,客人都覺得很有趣!
你們走了以後的幾天裡,藏區又發生很多令人不開心的事情。
你們也許可以在網路或新聞媒體裡看到,畢竟你們是自由的國度。

回到自由的國度之後又過了幾個日子,坐在螢幕前收下了這封訊息,想著燃秋口中含蓄帶過的那些「不開心的事」、那些因為不自由正燃燒著的火種、還有那些我們曾經共同打造,但與燃秋生活中所背負著的沉重相比後似乎更顯微不足道的「亮點」。短短幾天的記憶因為文字整理再度重整,耳邊時不時響起安木佳裡日夜輪播不停的背景音樂:高亢女歌手的民族樂曲、老鷹合唱團《加州旅館》現場錄音版、惠妮休斯頓的《 I have nothing》……一首首風格迥異的樂曲總是在空氣中交錯,突兀卻也可以漸漸熟悉成自然。



所有留在安木佳的一切成了遠方的掛念,在或近或遠的日子裡,總可以想起:不知道那幾本菜譜、那條大柱子、那幾支聞香瓶現在可好?它們被哪些人翻閱品嚐、或和哪些人合照了呢?願這些小小的亮點在燃秋的家鄉,平安。

編輯撰文/林宛縈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