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與他人的關係是什麼?性愛的身體性如何與內在牽扯?我的愛慾是否需要認同感?我如何面對我是誰?極其私密的問題,卻大約都曾出現於對情愛迷惘的心中,我們敢於坦然的全盤托出討論嗎?
 
曾以《父親的錄影帶》於 2019 年獲得台北美術獎首獎的藝術家楊登棋(登曼波),已先後以此為軸心舉辦三次展覽;然而本次北美館個展,他以楊父經常在錄影帶上親筆註記的「居家娛樂」四字為名,相較於過往,他自剖這是自己首次以「主動」的心態觀看、並進一步了解到這是父親拍來「被觀看」的作品。
 
全展深入不同 LGBTQ+人物(包含登曼波本人)的私密自述,和他自身參與其中拍攝父母的紀錄片,解析父親當年所提的「居家(家)」/「娛樂(性)」,也給主流社會總分離談論的「家」與「性」之間有了參照對話的機會,跨越二元性別,凝視人們共有的疑問。
居家娛樂―楊登棋(登曼波)個展:透過人物私密口述、紀錄片、平面攝影,理解父親與自我
 
對「性」感到好奇與迷惘的年紀,你記得令你震驚的事是......?登曼波當時意外發現了父親的錄影帶,裡頭關於性愛、家庭的影像紀錄使他得知父親的性向,影響了他往後看待人生的觀點。2019 年,他透過作品終於說出了自己知情的事實,接續三部曲「父親的錄影帶」展覽,似乎以幽微的方式,漸漸讓他理解到大眾與社會環境對此的想法,也不斷發現其中值得深入與大眾或自己的對話。


「居家娛樂—楊登棋(登曼波)個展」主視覺。(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我在未成年時看到父親的錄影帶,自己無法消化,一直到現在透過生活、時代改變、環境的變化,才知道怎麼跟青少年的我做解構,然後跟我父親開口(談論性與家庭),讓他也加入我、加入與環境的對話。當時不經意看到的錄影帶,經過三次不同(展覽的)對話方式後,這次比較是我『主動』要去觀看我父親的作品。一開始,我覺得這是父親的隱私,看完後才發現,原來我父親是在創作,反轉了這件事情,而如果這是作品的話,我該怎麼透過作品,跟他聊這件事情?」
 
本次展覽空間由暗轉亮,從收納私人錄像的昏暗小隔間所組成的「暗房」,到展出藝術家生活紀實攝影的「亮室」,織疊錄像、裝置、平面攝影作品、聲音及光線等相異的語彙,卻都是登曼波再一次理解父親與自己的方式。「我覺得父親他自己是藝術家,他可能不知道,透過自我娛樂、自我的癖好、又跳躍到自己中國夢,對我來說都很反映現代的某些議題,我們只是處於不同的時空,所以我想透過現在的我遇到的人事物,回應他給我的東西。」


藝術家楊登棋(登曼波)(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暗房」隱晦而曖昧的空間,感受真實的人物故事
 
展覽一開始昏暗的空間,是登曼波邀請藝術家羅智信所打造的 13 間「暗房」裝置,象徵同志酒吧或三溫暖內常見的隔間,邀請觀者在有限的光源下,運用身體及眼睛以外的感官來覺察展間的內部結構與環境。
 

暗房中可見特別設置的「魚缸」,這是八大行業常出現的擺飾,對登曼波而言具有情慾符號之意味。(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魚缸裡面則飼養著在混濁環境中仍可生存的吳郭魚,暗喻著酷兒的心理狀態。(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部分暗房中分別放映著 8 位受訪者各自對於原生家庭、性別認同或性經驗的自我敘說,包含跨性別者、台灣新住民、在多元成家下成長的女孩、童年受性侵者、成人電影主角、正在探索自身性向的男孩及流亡的韓國酷兒等,各個都呼應著他對於父親曾有過的疑惑。因而你可以看見登曼波與他們訪談過程中真實的情緒、故事,沒有字幕也非資訊性的內容,希望觀者敞開「感受」,獨自聆聽咀嚼。


13個小隔間邀人們獨自聆聽觀賞私密故事。(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登棋(登曼波),《钟亮》(影像截圖),2022,錄像 裝置,20 分 33 秒、循環播放。訪問中國酷兒钟亮,其實也是呼應著楊父曾留下一封「臨時有事」的手信即出走追尋中國夢的過往,錄像中訴說他為何不想回國、如何與家人坦承出櫃等等生命歷程。(Photo Credit:登曼波、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登棋(登曼波),《HOMING》(影像截圖),2022, 錄像裝置,11 分 2 秒、循環播放。(Photo Credit:登曼波、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間後方大屏幕則撥放著藝術家與其父親、母親的訪談對話,並穿插著《父親的錄影帶》中楊父拍攝年幼的楊登棋、轉錄六四天安門事件紀錄片等部份影像。登曼波說,做完「父親的錄影帶」後,收到相當多關於「媽媽還好嗎?」、「爸爸是不是很壓抑?」等回應,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曾經在台中開設多家酒店、見過各樣光怪陸離的母親,以及生活中許多選擇出乎社會框架意料的父親,在保守的年代因特殊生命經驗、忠於自我而具有不同的觀點。約 20 分鐘的紀錄片問答,提解了登曼波一直以來面對父母的婚姻、性向的種種疑惑,也為觀者打開更自由面對關係的方式。
 
以竹構架起投影幕、一旁堆置的沙袋,是登曼波父母經常接觸的人的氣息象徵,對藝術家而言既熟悉又溫馨,觀者可坐在KTV、茶室經常出現的沙發上,觀賞融合《父親的錄影帶》部份影像與他親自拍攝父母親的「居家娛樂」紀錄片。(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居家娛樂」紀錄片(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居家娛樂」紀錄片,影像中為登曼波的母親。(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亮室」攝影 LGBTQ+ 不同面向
 
展覽第二展間「亮室」的中央置放著作品《複寫:認同__父親的錄影帶》中曾出現的床框,並以同時具有私密性、實用性的「被褥」轉化自己與父親的影像作品,是他首次嘗試的創作方式。
 
而兩道牆面則分別展示黑白及彩色攝影:前者多為肖像主題,被攝者們泰然自若地展現出自我身體的姿態,也可以看到暗房隔間裡的受訪者也藏身其中;後者則多為藝術家的生活紀實,以紛雜多元的樣貌捕捉 LGBTQ+ 文化的豔放與不羈,以及如何追尋一種忠實面對自我欲求的狀態。比如其中一件紀錄他在韓國所見「拳交秀」,是一位情色藝術家在自家公寓演出之作,登曼波認為,「討論『性』一定會講到不同喜好,不同類型的體驗方式也扣回暗房,對我來說『性』是可以找到方式欣賞,甚至感受自己的喜好,這與你的感官是有所連結的。」


「亮室」黑白系列攝影(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登棋(登曼波),《薔薇皇后家族》,2022,收藏級彩 色噴墨,149.7×111.7 公分。(Photo Credit:登曼波、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登棋(登曼波),《Untitled》,2022,收藏級黑白噴 墨,149.5×112 公分。(Photo Credit:登曼波、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登棋(登曼波),《Marat》,2022,收藏級黑白噴墨, 68.5×45.5 公分(左圖)、167.3×112 公分(右圖)。(Photo Credit:登曼波、臺北市立美術館)
「亮室」彩色系列攝影(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出包含當年楊父「臨時有事」前往中國的手信與登曼波拍攝父親。(Photo Credit: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登棋(登曼波),《父親》,2022,收藏級彩色噴墨, 122×91.5 公分(左圖)、122×91.5 公分(右圖)。(Photo Credit:登曼波、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登棋(登曼波),《白妮》,2022,收藏級彩色噴墨, 122×91 公分。(Photo Credit:登曼波、臺北市立美術館)
楊登棋(登曼波),《白靈》,2021,收藏級彩色噴墨, 111×165 公分。(Photo Credit:登曼波、臺北市立美術館)
 
「居家娛樂―楊登棋(登曼波)個展」是一個需要親身踏入空間靜靜觀看、聆聽,並且回問內在的展覽,透過暗與亮的對比、私密與公眾的參照之間,藉由影像敘述複合的自我認同,同時也在對於慾望的拆解與重構中,接繫從個人與家族,並擴延至整個世代的當代酷兒群像。
 
如同登曼波所說:「在觀看、聆聽,以及身體與所有感官的探索間,曾被認定該隱晦的,如今開誠布公,沒有定論需在展間裡成形,但所有被呈現的,都理當引起討論。」看似私密的概念展呈於一個公眾的美術館之中,也在臺灣同婚專法已通過的三年後,透過當代藝術重新凝視我們對於酷兒身體與多元成家的想像。

■ 居家娛樂―楊登棋(登曼波)個展
展期:2022.11.19-2023.02.12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 E、F展覽室   

編輯/林沛伶

「居家娛樂―楊登棋(登曼波)個展」相關活動
- 藝術家座談
藝術家從臺北獎首獎作品《父親的錄影帶》起,歷經《父親的錄影帶》(2019)、《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2021)、《複寫:認同_父親的錄影帶》(2022)等三部曲的演變,到這次《居家娛樂》個展更完整地討論整體酷兒文化與多元性別族群的議題。本次座談將從個體之於家庭、社會的生命經驗出發,進而打開大眾對LGBTQ+族群的理解及身分認同的想像與對話。
活動時間:2022.12.18(日)14:30-16:30
參加辦法:無需事先報名,詳情後續將發布於北美館官網「最新活動」與官方臉書。
 
-「居家娛樂 扮家家球 The House Play Kiki Ball」
一場由酷兒藝術家展覽所延伸的主題派對舞會(Ballroom),其中除了最華麗的扮裝以外,還有超模台步生死鬥、令人驚豔的 Vogueing 舞蹈、性感魅力勾引大賽等精彩內容。讓參與者藉由本次活動主題「扮家家球」集體重新感受一回「家的意義」,自在玩味每個人專屬的居家娛樂,你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家——歡迎回家。
活動日期:2023.2.5(日)
參加辦法:入場需事先至官網「預約」活動頁面填寫表單。活動時間和詳細內容請密切關注北美館官網「最新活動」與官方臉書。

關於藝術家楊登棋(登曼波)
出生於臺中東勢的客家大家庭,其父親或隱或明的同志性向、與其延展而出的親子關係及LGBTQ+族群中避而不談的話題,自然地成為他創作時聚焦回盼的對象。藝術家透過極具酷兒元素的影像創作將象徵或隱喻重新組構,找尋身體的自我認同之餘,也藉此錄存對於自由的追尋、慾望的挖掘與創造的可貴。
 
其作品橫跨影像與裝置,2019 年以《父親的錄影帶》(FATHER’S VIDEOTAPES)獲當年臺北美術獎首獎,2021年呈現酷兒群體縮影的《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FATHER’S VIDEOTAPES_AVOID A VOID)入圍台新藝術獎,並以2022年重新觀照家鄉與家族的《複寫:認同_父親的錄影帶》(DIVERSE IDENTITIES_FATHER’S VIDEOTAPES),參與臺灣與立陶宛對話的「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COVERED REALITY: ARCHIVAL ORIENTATION AND IDENTITY IN TAIWANESE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群展。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