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導演、攝影師、剪紙藝術家等多重身份的台灣藝術家楊士毅,臉上經常掛著微笑,向來給人一種溫暖開朗的感覺。但其實楊士毅童年時期曾有十年時間寄人籬下,從小被打、被罵、被看不起的他,每天醒來都希望自己不要醒,因為不曉得什麼時候被打。

台灣藝術家楊士毅。(Photo Credit:The Balvenie百富)
楊士毅說:「小時候,我一直在想,自己應該要被放在這世界的什麼地方,才不會擋到別人的路。」因此他過去的創作風格相對黑暗晦澀,直到後來參與由雲門基金會所成立的流浪者計劃,親眼看到當代剪紙大師「剪花大娘」庫淑蘭溫暖動人的剪紙創作後,不只激起楊士毅學習剪紙的念頭,也讓他燃起一絲信念,讓他相信即便身處艱辛的環境,也能找到幸福的方法。
楊士毅表示,「很多時候談職人工藝說的都是手藝,但其實手藝背後的心意才是更重要的源頭。因為我從小家境不好,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走到這裡,背後有很多人陪伴支持,才能長得比較好。因此,我希望透過我的工作也能帶給別人一點力量。」

南美春室一隅。(Photo Credit:Chris Chen)

楊士毅分享雲門流浪者計劃中陝西「剪花大娘」庫淑蘭對於他剪紙創作的影響。(Photo Credit:Chris Chen)

楊士毅分享雲門流浪者計劃中陝西「剪花大娘」庫淑蘭對於他剪紙創作的影響。(Photo Credit:Chris Chen)
如何透過剪紙體現職人精神!
向來重視職人精神的The Balvenie百富單一麥芽威士忌,是少數堅持傳統製酒工藝的蘇格蘭威士忌酒廠,創廠百年來堅信專注一心,才能造就頂級威士忌之藝。無論是酒廠內長時間與木材為伍的桶匠,擅長鋪地發芽流程的翻麥師,抑或是自1962年便加入酒廠,從學徒一路做到首席調酒師,在酒廠服務超過60年的大師級人物大衛史都華(David C. Stewart),他們所堅守的都是長時間專注工藝的熱忱。
但這次楊士毅與The Balvenie百富攜手共創的作品「一心一藝‧專注的光輝」,是如何體現職人精神?楊士毅表示,「這件作品以一個人為中心,守住自己美好的心意,並將美好的事物與人分享,向外擴張的線條則象徵分享的意象。此外就像星軌是長時間曝光所形成的美麗軌跡,人用什麼樣的心意在這個世界移動,就會留下什麼樣的痕跡,因此我用星軌呼應長時間投入累積的專注,最後不只釋放光芒,還帶來結實纍纍的果實。」
但這次楊士毅與The Balvenie百富攜手共創的作品「一心一藝‧專注的光輝」,是如何體現職人精神?楊士毅表示,「這件作品以一個人為中心,守住自己美好的心意,並將美好的事物與人分享,向外擴張的線條則象徵分享的意象。此外就像星軌是長時間曝光所形成的美麗軌跡,人用什麼樣的心意在這個世界移動,就會留下什麼樣的痕跡,因此我用星軌呼應長時間投入累積的專注,最後不只釋放光芒,還帶來結實纍纍的果實。」
在陽光普照下,作品「一心一藝‧專注的光輝」展現出一種溫暖奔放的氛圍,到了夜晚,為呈現內心的力量,楊士毅則透過動態的光束搭配慢慢擴張的速率,體現出一股閃閃發亮的美好。一如每個在百富酒廠裡的職人,皆長期專注投入同一份工作之中,也像是他們義無反顧的找到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一樣。

藝術家楊士毅創作「一心一藝‧專注的光輝」,傳遞「一心一藝」投入所創造的美好。(Photo Credit:The Balvenie百富)

百富攜手藝術家楊士毅於臺南市美術館2館,共創大型剪紙藝術裝置。(Photo Credit:The Balvenie百富)
百富同步推出四大主題展區沉浸體驗
除了大型剪紙藝術裝置於臺南市美術館2館戶外廣場展出之外,百富也特別打造了四大主題展區,透過多重體驗,引領大眾走進百富「一心一藝」的世界。因百富酒廠堅持傳統製酒工藝,從大麥種植、鋪地發麥、蒸餾器維護到橡木桶製作,每道環節都有專屬團隊,由資深匠人代代相傳,確保最佳威士忌的產出。因此展場透過影片、旋轉稜鏡裝置逐格動畫、紙雕酒瓶作品展示,與剪紙光廊展現出獨特的沉浸體驗。


百富「一心一藝」體驗活動,以旋轉稜鏡和逐格動畫呈現百富匠人的身影,反映出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由無數個專注投入的細節累積而成。(Photo Credit:The Balvenie百富)

〈未成年請勿飲酒,喝酒不開車,安全有保障〉現場展出百富過桶系列四款威士忌結合紙雕藝術所展示的作品。(Photo Credit:The Balvenie百富)

體驗活動尾聲,是以剪紙概念和威士忌酒液色澤打造的「一心一藝迴廊」。(Photo Credit:The Balvenie百富)

「一心一藝迴廊」。(Photo Credit:The Balvenie百富)
◼台灣藝術家楊士毅「一心一藝」大型剪紙藝術裝置作品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1月15日
地點:臺南市立美術館2館戶外廣場
◼百富 | 一心一藝 | 期間限定 免費心藝體驗
體驗期間:2022/12/23~2023/1/15
體驗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戶外廣場)
編輯/Christine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