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倫敦建築聯盟(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AA)前校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曾說:「牆上作圖,我們作戰。」這些「紙上談兵」的戰士們,包括曾在 AA 求學的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札哈.哈蒂(Zaha Hadid)等大將,讓人不禁好奇,AA 充滿開創性的建築學教育制度,如何培育出這些思想驍勇的建築人。

也因此,忠泰美術館除了帶來《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年度大展,公開近百件阿爾文.博亞爾斯珍貴典藏,也舉辦多場系列講座,探討不同面向之建築議題。第四場講座「Pedagogy – 建築學院、教育與體制的對話」,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龔書章擔任主持人,邀請謝宗哲、沈庭增、Jenny Wu、吳建志四位建築專業者,沿著「在內化與前瞻之間建造」、「實驗與前衛的時代切面」雙軸線,分享建築學教育的各種面向,並反思台灣建築教育體制。


主辦單位忠泰美術館黃姍姍總監在講座前提到,本次的系列講座共四場,分別從「繪圖」、「人」、「出版品」、「教學法」等主題切入,期望透過展覽、講座等活動,提供大家理解不同時代下的建築思潮。© 忠泰美術館

系列講座共同主辦單位的台北市建築世代會王才偉主委則提到,在這次展覽中能看見當代建築大師年輕時的作品與其影響,而每兩年一次的ADA新銳建築獎,便是聚焦關注台灣建築新世代與城市的未來發展,希望在展覽與講座中能獲得更多啟發。© 忠泰美術館

錯過講座的朋友,不妨透過以下精華筆記,了解建築學教育的多元可能!
軸線A:在內化與前瞻之間建造

重點一:謝宗哲X建築學的未來探索


與談人謝宗哲老師(建築策展人/寫作者)© 忠泰美術館

在「建築學的未來探索上」,曾赴東京求學的謝宗哲,以河內實驗集合住宅「Space Block Hanoi Model 1999-2003」、原研哉發起的「House Vision 2013」、忠泰美術館開館首展「HOME 2025:想家計畫」三大案例,分享他的日本經驗與台灣嘗試。

首先,「Space Block Hanoi Model 2003」由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與小嶋一浩建築師、曲渕英邦研究室等,共同為越南高溫多濕、高人口密度的環境,創作出立體、多孔隙空間。回顧此「產業問題導向的研究」,謝宗哲引述小嶋一浩之言表示:「我所認為的理想建築教育,是身為建築師的教授必須永遠跑在最前面,從事一些有意思的創作與實驗,然後學生可以追隨他一起做,從做中學。」

至於「House Vision 2013」則為一種「產業連攜的建築策展」,由原研哉召集伊東豊雄、坂茂、藤本壯介等明星建築師,與 LIXIL、無印良品、Honda 等品牌合作,以家屋為標的,進行一場擴及大眾的建築教育。在「House Vision 2013」啟發下,忠泰美術館也發起「HOME 2025:想家計畫」,由阮慶岳、詹偉雄、謝宗哲組成策展團隊,媒合 29 組設計人/建築專業者與 20 家品牌,共同想像 2025 年時「家」的模樣,激迸出異種混合下的火花。
 
重點二:沈庭增X建築學的內在辯證


與談人沈庭增老師(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忠泰美術館

有別於謝宗哲分享建築學對於「未來」的探索,沈庭增建築師則從藝術、感知出發,帶領觀眾窺探建築師在「建造之前的建造」。

「建築其實就是一個人,拿著一支筆,在紙上畫出東西。」沈庭增如此說道,並以柯比意(Le Corbusier)等建築師為例,說明建築與繪畫的關係。「如果沒有在純粹主義的探索過程,柯比意或許無法蓋出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思維跟繪畫是不斷交纏的,這一點在柯比意身上可以清楚地看見。」


「繪圖(Drawing)」一詞不僅是表達設計與形式的語言,更是傳遞思想與探索建築的重要媒介。© 忠泰美術館

本次展出將近百件的珍貴典藏,其中包含札哈.哈蒂(Zaha Hadid)等人,於新銳時期的繪圖原稿,同時也是這些珍貴原稿首次在亞洲公開展出。© 忠泰美術館

沈庭增也分享自己繪畫的經驗,表示繪畫能使人看到事物內在的情感、找到自己,並從中獲得動力去做真正的建造。畢竟,真實的建造必須透過多年學習與經驗累積;畫畫則是拿起筆就可以,卻擁有無限寬廣的可能性。「這也是真正的動力。」沈庭增說道,「你想飛行,才會想學開飛機;如果只想著學開飛機,你可能不會享受飛行。」

軸線B:實驗與前衛的時代切面

重點三:Jenny WuX南加州建築學院的實驗教育

建築學除了能讓人向前與向內探索,也可以透過不同的教育體制,孕育出風格各異的建築學子。Oyler Wu Collaborative 奧伊勒吳聯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Jenny Wu 也以其在南加州建築學院(SCI-Arc)任教經驗,分享這種充滿實驗性的建築教育模式。


與談人 Jenny Wu(Oyler Wu Collaborative 奧伊勒吳聯合事務所主持人)透過預錄影片分享教學經驗。 © 忠泰美術館

與談人 Jenny Wu 老師(Oyler Wu Collaborative 奧伊勒吳聯合事務所主持人)© 忠泰美術館

Jenny Wu 表示,南加州建築學院可說是建築實驗的絕佳環境。「學校認為建築學有義務推動文化進步,建築師也和其他職員透過實驗性的教學法,體現這個價值。」

所謂實驗性的教學法,意味著教師沒有通用的教育法則,而是將自己在業界的設計研究分享給學生。其中最具體而微的例證,便是由 Jenny Wu 帶領學生共同完成的畢業典禮舞台。「當時校長艾瑞克・莫斯(Eric Owen Moss)邀請我們設計畢業典禮舞台,並給我們一個課程去設計和製作這個裝置。」在此機會下,Jenny Wu 從「編織一個繩網」出發,和學生討論如何編織出一個能容納千人的活動舞台,並透過 YouTube 影片學習織藝、了解繩網的組裝與構造,耗時三個月,與 40 位學生共同完成能為畢業生遮蔭的編織舞台。


2019年《DIALOGUES:Oyler Wu Collaborative》個展展出之模型。© 忠泰美術館

「在接下來的兩年,舞台不斷地變化,每年都被改造成別的東西。」Jenny Wu 表示,「這個過程中不只是我們在學習,同時也教導學生如何在現實中創造出作品。」

重點四:吳建志XAA的前衛建築學教育


與談人吳建志老師(繼光工務所共同創辦人/建築師)© 忠泰美術館

接著,將目光從美西移到倫敦。作為最前衛、最具反叛靈魂的建築學教育機構,AA 又是如何運作呢?關於這個問題,2000 年時就讀 AA 碩士班的吳建志建築師引用 AA 前校長莫森(Mohsen Mostafavi)之言表示,「大部分人對於 AA 的理解,都是侷限或片段的。但這很合理,畢竟 AA 是由不同設計教學分組單元系統(unit system,以下簡稱 unit)所組成。」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場「俱樂部」沙龍座談般的空間,再現 AA 學院小組制教學架構中充滿對話的學習場景。© 忠泰美術館

這樣的設計教學分組單元系統由幾個運作原則所構成。首先,AA 教育分為 3 年實驗課程(Experimental Programme)、2 年文憑課程(Diploma Programme),在兩階段間學生得到事務所實習。其次,實驗課程、文憑課程皆由 Units 與核心課程(Core Study)組成,每個 Units 會發表自身研究內容,接著由學生提交作品、師生對等面試;入學後,不同 Units 教學內容各自獨立,並在學年結束時共同佈展,在 AA 夏日展覽(AA Summer Exhibition)發表研究成果,並進行公開評判。若是某 Units 兩年未獲三名學生列為優先選項,該 Unit 便會解散,並由師生提出新任邀請。

相較於成大建築系等學校,提供較為「均值化」的教學方式,AA 採取的教育法則由每個人自選的Units 連結而成,可說是「創造個別專注以及集體多樣性的教學架構」此外,由於 AA 校園為三棟維多利亞式排屋,空間窄小,教室僅作評圖、討論之用,學生多在家中從事設計工作,更加強這種「個人性」的創作環境與形式。


主持人龔書章老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忠泰美術館

對此,龔書章老師也回應道,近年史丹佛大學提出的「開放環型大學」(Open Loop University)想法,也與 AA 的教育體制遙相呼應,打破四年制傳統學制,鼓勵學生需要不同學識養分時,隨時回到校園補充。「這種出去再回來補的方式,乍看是在繞路,卻有一條持續的學習脈絡,而不是在校園裡面把科目都學完了,但是看不到自己的路徑。」

短短兩小時講座中,隨著龔書章老師的引導和四位講者的分享,我們從建築的未來與內在、實驗與前衛,看見建築學教育的多元紛呈,如何孕育出不同特質與風格的建築人。龔書章老師也總結,其實建築教育的多樣性,不必非得在單一座校園中實踐,也可以是在台灣建築教育的光譜上擁有各種「極端值」,透過不同的建築學教育,讓每位建築的學徒,長出各自不同的樣子,也為未來的世界,創造出更多令人驚嘆的建築風景。


忠泰美術館黃姍姍總監(左)與講座主持人及與談人合影。© 忠泰美術館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系列講座影像資料補充:
※ 講座一為展覽開幕之實體活動,無線上直播影片。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1 年 05 月 08 日(六)至 12 月 05 日(日)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館)

主辦單位|忠泰美術館、阿爾文.博亞爾斯基典藏

協辦單位|普羅維登斯羅德島設計學院美術館、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米爾德雷德.萊恩.肯帕藝術博物館

系列活動共同主辦 |台北市建築世代會

系列講座獎助單位|亞洲文化協會台灣基金會

文化夥伴|誠品人

活動協力|明日咖啡 MOT CAFÉ

特別感謝|文心藝術基金會、美國在台協會

編輯/張譯云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