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種情境,當觀者不再僵直地坐在天鵝絨的椅子直面舞台,有更多的自主性遊走於舞者的表演之中,將感官放大為整體空間的接納,與表演同構出一種嶄新的時空狀態,是否就能解放過往以視覺為主的觀舞經驗?驫舞劇場的全新舞作《繼承者》企圖加入更多的思考,透過多組軸線,與聲音、裝置藝術跨界合作,以多重觀點激盪出現代舞蹈更多的可能。
嬉耍笑鬧又發人深省,以帶有德國編舞家碧娜鮑許風格的舞蹈作品《速度》,一舉拿下第六屆台新藝術表演藝術類大獎,驫舞劇場展現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這支2004 年底由幾個愛跳舞大男生熱血成軍的全男子舞團,在歷經數年摸索後獲得突破性進展,但得獎之後,挑戰才剛要開始。
 
捨棄重複與自我抄襲的捷徑,驫舞劇團的創作之路並未走上媚俗與大眾化,轉而深化內省,聚焦於舞蹈語彙的開發,以及內在情感質地的探索。2008 年,純白極簡布景《骨》的相互牽引擊碰動作,令人聯想到人際間的依存與操控。次年,《正在長高》裸陳貝克特式荒原舞台,透過一系列怪誕顫動的動作,演譯轉眼逝亡、難以追索的年華歲月。而 2010 年,僅僅一床三人的《我》,更宛如是以肢體譜寫的獨白長卷。經年積累的數個作品,忠實記錄創作者的探尋路途,即使遭受質疑與不解的批評聲音,仍堅持丟出問題,而非單向給予答案。與此同時,驫舞劇場屢屢尋求跨界合作,自舞台設計、聲音配樂、影像顯映多方著手,一再挑戰觀看的方式、感受的方式、呈現的方式,進而源源不絕地為作品注入活力。
 
面對當代藝術多元錯雜且令人眼花撩亂的創作語彙,橫跨電影、劇場不同領域的加拿大導演羅伯勒帕吉 (Robert Lepage) 提出看法,認為跨界的意義不在於汲取對方優點與長處,而是再次對自身深刻了解與掌握,也唯有如此,合作才有成功的可能。
 
於是, 2011 年秋末時節,與法國 Volume-Collectif 創作團隊、裝置藝術家蔡宛璇攜手合作,驫舞劇場於華山文創園區推出更具野心的三部曲形式作品《繼承者》,含括展覽與表演複合面向,再次深入探討「觀看」,進而提出「環域」概念。
 
承襲過往跨界實驗的成果與基礎,《繼承者》企圖一次打破表演/觀者、舞台/席位、焦點/視線、主體/客體密切的對位關係,透過聲音藝術、裝置設計、舞蹈肢體互為主體、相互共存的呈現型態,打造一共有創作平台,讓置身其中的觀眾,不僅被動參與,在三種藝術語彙共構出的環域裡,更掌握主動性,自在悠遊無處又遍處的藝術風景。
 
城市風景的微觀再現
 
舞蹈與建築的結合,讓兩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有了全新對話可能。無論是比利時 Rosas 羅莎舞團的經典舞作《Rosas danst Rosas》,抑或柏林知名編舞家莎夏‧瓦茲 (Sasha Waltz) ,自李比斯金 (Daniel Libeskind) 建築名作「柏林猶太博物館」發想編創的舞碼《軀體》 (Korper) ,皆於含藏時間厚度的建物之上,重新以肢體敘寫揮灑,引領觀眾進入更為深邃的藝術層次。
 
無獨有偶地,選定同樣富歷史感的華山東二館百餘坪展演空間,驫舞劇場的舞者們透過多焦點分散形式,以肢體探究自我樣貌的形塑累積,試圖從中叩問、解答、走出屬於自己的路。裝置藝術家蔡宛璇針對《繼承者》母題,提出城市風景設計概念,聚焦建物景觀落成前,與廢墟狀態遙相呼應的構築樣貌,萃取台灣生活空間尋常可見元素,大量啟用鷹架、墊箱、舊報紙、廢棄電機板等具備臨時性特質之媒材,透過不斷重組建構,擘劃出相異卻又聲息互通的表演區塊,於華山空間基底之上,以三週時間,勾勒出三種迥然不同的視覺隱喻,讓流轉於環域裡舞蹈動作,獲得一強而有力的載體。
 
然而在舞蹈與裝置媒合過程中,也並非全然順遂。當裝置巍然落成,融入肢體展演後卻引發崩毀及安全憂慮,迫使創作者重新思考並改動媒材的組合方式。歷經多次磨合試驗,宛璇拆解鷹架,讓舞者以優雅靈敏的動作質地,逡巡在倒吊、傾倒、拆解、重複的建物要件中,遭遇不斷分割阻卻的空間間隔,從而帶出更為細膩多樣的動作質地,進一步深刻映顯出現代人於城市裡的生存樣態。
 
聲響氛圍的試驗場域
 
長期於聲音藝術領域鑽研,法國 Volume-Collectif 團隊透過廣博多樣的聲音媒介,持續跨界參與各種創作類型,觸角遍及紀錄片、影音攝像、劇場、美術等諸多領域。自 2008 年起,團隊成員之一的 Yannick Dauby (澎葉生) 與驫舞劇場展開合作關係,透過台灣在地的音景採集,加以混製重編,讓一系列舞作《骨》、《正在長高》、《我》、《我/不要/臉》都充滿迷魅未知的空間氛圍。
 
相異於前列作品中, Yannick 聲音創作所扮演的輔佐角色,《繼承者》自創作初始即賦予聲音藝術主動地位,與舞蹈同步發展、相互激盪。包含 Yannick 、 Christophe Havard 與 Hughes Germain 在內的三位團隊藝術家,不僅帶來多年嘗試的聲響實驗成果,更親手製作獨特發聲裝置,讓舞者藉以實地與觀眾產生互動,讓聽覺層次愈加豐富。音景採集部分,除了至台北近郊低海拔區域擷取蟲鳴、雨聲、植物翩動聲響,經由六支喇叭同步採音,亦再現出比真實更加真實的環域感受。
 
隨著舞者與聲音、裝置創作者持續不輟的叩問、答詢、往返討論,多種藝術語彙的交鋒正悄悄改變彼此。Volume-Collectif 團隊成員經由舞蹈帶所來的刺激,更加意識到時空與節奏,而來自當下瞬息轉變的聲音更迭,也讓移動中的舞者身體觸發感知,同步反映於外部肢體與內在想像。《繼承者》的完成,記錄下一段關於傾聽的旅程,來自表演者內在的聲音、來自創作群彼此的聲音、來自空間與建築的聲音,漸次交織成一幅無限的藝術風景,邀請觀眾行走其中,釋放全身感官,重新感受現代舞蹈與跨界創作的多種可能。

編輯/張慧慧
▌Robert Lepage
1957 年生於加拿大,為當代最重要的劇場導演之一。 Robert Lepage 於多媒體戲劇、莎劇與歌劇等領域的創新表現,使其與 Robert Wilson 同享「視覺劇場」的盛名。
 
▌驫舞劇場
成立於2004 年,為台灣首支全由男性舞蹈工作者所組成的現代舞蹈團體,企圖以其獨樹一格的舞蹈語言,呈現對當代城市的男性身體之美的觀察,並展現新生代編舞家與舞者的創新能量。
 
繼承者
展演期間:2011.11.10~11.27
展演地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東二館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