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新銳設計師黃介廷的作品,你一定能感受到一種簡潔而充滿現代感的細膩,就如同他的新作《Nothing Fancy》的名稱般,一點都不花俏,這位來自台灣的設計師 2011 年以畢業作《Urban Camper》參與倫敦設計週,並在2012年獲英國Selfridges百貨邀請,於新世代「Bright Young Things」 櫥窗計畫中展出,在倫敦,這個夢想與現實的殘酷舞台,黃介廷與其他人一樣,經歷過不少波折與辛酸,且來聽聽年輕創作者如何分享他的創作歷程。
第一次與黃介廷(以下簡稱Chieh)相見是在英國旅行途中與友人的一場聚會。一群在倫敦的台灣留學生,大家因為各自的抱負理想在異鄉群聚,套句英國在地朋友的說法,「you never know their ages」,確實外國人總看不透東方人的臉孔,所以筆者才能拿著從Chieh那借來的student railway card一路往英國便宜北走。同時,我也看不透Chieh的年紀,因為理想在他身上總發出微微靈光,沒有社會化後的中年男人身上的僵直西裝氣息。在異鄉,同伴總是來來去去,有人回國、有人繼續追尋、遠走,這種感覺就好像當年高中時期同伴們彼此在教室中勾勒未來大學志願,些許興奮、惶恐、不安,隨時可能被一個親近的夥伴影響。

走上設計之路
 
當年Chieh也曾和許多人一樣,在升學導向的私立高中就讀,跟著所有人出入補習班,以醫學、電機系為人生目標,但最後從小喜歡畫畫與美術的衝動,使他跳脫了這個一般大眾期待的美好未來願景,走上了工業設計的道路,漸漸地被那些充滿細節與實驗概念的草圖所吸引,一直到各種材料的體會與試驗,無論深夜趕稿難產或者靈感泉源盡失而焦慮沮喪,他說:「我真的知道我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Chieh 的倫敦藝術大學畢業系列作品《Urban Camper》 融合了西方工業燈具的簡單造型與東方燈籠的質感。

如果你也曾一個人在異國遊蕩尋訪、曾在一群外國朋友迅雷不及耳的歡笑言談中,感受到用非母語表達自己那種老是搔不到內心癢處的無奈,在這一切之後,當回頭欣賞Chieh的燈,就更能感受儘管隨著燈光明明滅滅,設計師的熱情卻總是清晰無比。
 
東西方的交匯
 
對Chieh來說,開啟他倫敦設計生涯里程碑的作品,應該就是倫敦藝術大學的畢業系列作品《Urban Camper》,這組作品的靈感來自於東方燈籠與西方Latern之間的差異。燈籠在東方通常由木頭、竹子和紙或布料構成,因為材質使這樣的燈具體量輕盈;但西方的Latern,通常是以金屬支架構成的工業燈具,或者是船運使用的油燈。儘管外型、材質極為不同,但燈所體現的本質卻是一致的──「以某種結構保有光源延續」。

 
《Urban Camper》的製作皆只能依賴手工,過程相當繁複。
 
《Urban Camper》融合了西方的立體形構與東方的輕巧材質,形成剛硬與輕柔的強烈對比。而Chieh在倫敦藝術大學Design maker課程中所學習的小規模、小量生產的概念也影響了這個作品,《Urban Camper》的結構頗複雜,所以製作過程皆只能依賴手工,包含雷射切割燈具、木材,支架組裝、上漆,還有紙張的手摺與黏貼。

參展倫敦設計週
 
2011年《Urban Camper》入選倫敦設計週,Chieh表示,在畢業成果發表結束,決定參展時,大型會內展場都已經截止申請,僅剩下倫敦市區巷弄間的藝廊空間供申請使用,後來作品落腳東倫敦一處廢棄工廠改建的藝廊空間展出,剛好也呼應作品受到現代工業啟發的幾何結構風格。
 
Chieh認為參與設計週的收穫良多,除了結交到許多新朋友、瞭解倫敦的設計圈生態,最重要的是,他在這場設計盛事中找到了耕耘的力量,介回憶道:「讓我最驚訝的是,除了有許多人對作品感興趣,甚至也遇到了買家,這種對獨立設計師的支持是過去從未體會過的,當時不但賣出了部分作品,也接到許多訂單。」《Urban Camper》於倫敦設計週亮相後,緊接著又獲邀在V&A博物館與倫敦藝術大學合辦的展覽「British-ish」中展出。




2011年參展倫敦設計週,於東倫敦一處廢棄工廠改建的藝廊空間展出作品 。

Chieh原本打算在倫敦設計週的訂單趕工完後,至柏林旅行一個月,便回台,但就如俗話說的「計畫趕不上變化」,這系列作品又獲得倫敦知名百貨Selfridges的邀請,於百貨櫥窗展出,並在禮品商店販售。Chieh就獨自一人在倫敦聖誕節期間趕工,為Selfridges製作了搭配藍色主題櫥窗的全白版本燈具。
 
獨自在人來熙攘的倫敦最為冷清的聖誕時分趕工,一連串無法預知的機緣,感動了這個異鄉人,Chieh說:「那個時候忽然覺得或許可以留下來繼續做點什麼。從完全不認識這個城市,到作品出現在城市的角落,小小的成就感鼓勵著我,好像這裡還有些什麼可以探索。」於是將作品送進百貨公司的櫥窗與商店後,Chieh返台過年,停留了一個月後,再返倫敦。




2012 年獲倫敦 Selfridges 百貨邀請,參與新世代 Bright Young Things 櫥窗計畫。
 
正式取得實習工作
 
返回倫敦後,Chieh在Samuel Wilkison(2011年Design of The Year得主)的工作室實習,工作室由一群室內設計師、產品設計師所組成,實習期間,包含數不完的腦力激盪會議、溝通、草稿繪製、模型製作等,Chieh表示,儘管工作時偶爾彼此意見相左,但Samuel Wilkison都很樂意聆聽他的看法。Chieh說:「只要看到大家努力協調討論後的藍圖能夠生產出來,就能給工作帶來最大動力!」
 
因為實習的關係,Chieh也與生產省電弧線造型燈泡的Hulger公司合作完成了幾件燈具和裝置的設計案,並成為Hulger的自由設計師,在去年倫敦設計週時,Chieh與Hulger共同設計了一盞大型吊燈裝置,並置放於Dezeen的倫敦實體店面Popup shop裡,這款燈具所使用的燈泡便是由Samuel Wilkison與Hulger所共同設計生產的弧線燈泡,蜂巢狀的外型由個別具有單面金屬光澤的紙板構成,流線體燈泡發光時便輝映於上,形成結構幾何與動態有機之間的有趣對比。


Chieh 與專門生產省電弧線造型燈泡的 Hulger 公司共同創作了一盞大型吊燈裝置,並於倫敦設計週時在 Dezeen 的倫敦實體店鋪展出。 

除了接受委託設計案,Chieh也持續創作自己的作品,新作極簡皮包系列《Nothing Fancy》,靈感從自身出發,Chieh表示自己長久以來沒有使用皮夾的習慣,反而以塑膠製的輕便地鐵票夾取代相對笨重的皮夾,但這種卡夾儘管輕巧卻容易破損,因此有了製作一款精緻耐用、同時便於攜帶皮夾的想法。
 
因為傳統皮夾縫製耗時耗材,因此Chieh利用塑膠地鐵票夾做為形體結構,以節省皮革用量及製作時間,同時也讓皮夾能具備皮件精美、耐用的特質,他並設計了伸縮帶來彌補一體成型皮件收納上的缺陷,而使用橡皮筋來綑綁成疊鈔票的簡單概念剛好也回頭呼應整體極簡設計。



 
Chieh 設計的《Nothing Fancy》系列造型簡單,是一款輕便而耐用的皮夾,相同的概念也發展出其他不同功能的產品,如零錢包和護照夾等。
 
夢想,到現實之路
 
在倫敦這個物價高昂的國際大都會裡,設計圈競爭激烈,超時工作、犧牲私人生活都是家常便飯,但這樣殘酷的環境為何總是讓來自全世界不同角落的創意人才願意留下?Chieh說:「我想是氣氛吧!當你知道在這個城市裡每天都有許多創意人才在生產讓人驚呼連連的事物,當你看到那些創業青年,他們很多都比我年輕(笑),在用無比的勇氣撇除嚴酷的生存環境壓力,你就會覺得這依然是一個鼓勵人們創造和實踐的城市。」
 
關於未來,Chieh沒有太多想像和規劃,因為他喜歡等待那些未知驚喜的到來。但他同時清楚知道把握每一個當下,腳踏實地完成他想執行的計畫,被問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他給了相當開放的回應,就如同安迪‧沃荷在1963年一次訪問中所說的:「一個好的藝術家應當能夠下週當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再下週又是個普普藝術家。」Chieh說:「說不定下個月我就在設計拖鞋或玩具。」
 

編輯/洪佩君

Design Maker
對設計師提供圖稿、模型,再經由工業化大量製作的生產模式之反動,尋求設計師獨立於生產商之外的自主性、個人與作品間更為直接親密的關係。開始於一群設計師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以小規模、小量生產(大多數為手工),來產製個人設計,透過個人工作室或者其他小型通路販售給顧客。

Chieh Ting Huang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