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 TIMES年度專題:重回地方,望向明日城市系列報導-想像未來生活的形狀】

未來我們的家可以如何被想像?強調個人隱私的價值觀,如何限縮了家的生活?在暢談智慧城市的當代,我們又該如何思考城市、人與科技的三角關係?
 
MOT TIMES這次專訪202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代表-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的主持建築師曾志偉,從他長期思考自然、人文、建築的角度,一同提問我們未來的家、未來的生活!並分享2020威雙台灣館的第一手策展概念。
人際關係疏離的城市生活,反而更像退隱山林的離群索居
 「其實對我來說,城市的生活型態反而是比較一種『退隱山林』的概念才會有的離群索居,是人找不到人的,有點像在森林的狀態。」

這回答初聽令人驚訝,細想後卻又不意外,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主持人曾志偉點出了當今城市人際關係的疏離。回應提問前,總是先沉思一會兒,才緩緩回答的他,小學時在帛琉生活,執業之後,每年總會再找時間,潛入峇里島的烏布生活與創作,自然始終召喚著他,一再的從城市洄游至森林。而這也反映到他的建築思考,從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到勤美學 森大,空間從不被僵化定義,留下「無用的空間」,保有運用的開放性;透過低度的建築介入,在自然與人為中保持著微妙平衡。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曾志偉,這次將與團隊的夥伴們,一同代表台灣,參與202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自然始終召喚著曾志偉,每年他都會回到峇里島的烏布,留給自己一些時間沉澱與思考。(Photo Credit: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峇里島烏布的鄉間風景。(Photo Credit: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那麼,鄉村的生活呢?他認為相較於城市,峇里島的居住行為著重於「公眾性」;越到鄉村、部落甚至森林,越是結群而居,那樣的結構,對他而言,其實還滿都市的。

「反過來在都會,我們把個人更碎片化的放在套房、公寓或高樓的型態,而且切割的非常隱密。」鄰居互不相識,城市的高密度住宅仿若森林,城市住民如隱士般潛居,對他而言,這更像是人在森林中的狀態。而強調個人隱私的生活方式,不僅存在於城市間的人際關係中,更影響了我們的居家生活與空間設計。


相較於城市,曾志偉認為鄉村的群居性,反而更像城市。(Photo Credit: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未來的家,是否能擺脫機能化格局?留下自由、流動的未定義空間,發掘自我
20世紀初,柯比意(Le Corbusier)曾宣告「住宅是為了居住而存在的機器」。
 
當時,為了因應戰後重建的大量住宅需求,他提出了Domino System(多米諾系統),透過標準化形式及建築原則,可被大量複製,成為當代住宅原型。其中,自由平面的原則,將承重柱與牆分離,牆從此自由了,不再擔負承重的重責大任,讓我們可以隨著個人需求,重新分配格局。
 
但在資本主義時代席捲全球後,「個人隱私」成為首要考量,三房兩廳成為基本配備,反而讓牆阻隔了人際關係,更讓家的空間失去了想像。
 
有沒有一種可能,家可以再多一些公共性與流動性?
 
「對大部分人來說,目前的建築都是機能導向,以個人使用隱私作為出發點,但若一直深化這件事,好像就只剩下居住及個人隱私化,在密集度上持續增建。家似乎就是一個比較物理性、遮風避雨的房子及結構體,較缺少公共性以及與家的連結。而且,因為它的密集感,而無法置入『無用的空間』,失去了改良家、讓家更好的機會。」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他思索著,我們能否打破家的格局規範?留下「無用的空間」?讓空間更具流動性?
 
若以目前30-40坪的公寓為例,可能三分之二以上是房間,公共區非常小及薄弱。過往因為太注重休憩空間隱私性,空間讓給大半時間空置的床位,導致白天生活場域受限,「你想要發展的其他面向就慢慢的縮減。」
 
「每個單位能否回到與生活情境相關而不被清楚定義的空間?這空間可以變成臥房、書房、或是工作室,可以再流動些。」例如日本和室的榻榻米,不標示床的界線,其上空間就是我們的生活舞台,依循白日黑夜的時間流動改變空間的使用方式。他想像著如果我們能打破使用的行為,慢慢的,空間格局的規範也可能被打破。
 
「如果能這樣,居住場域的開闊感,或許可以設計的更舒暢,開拓出我們生活某一個面向的可能性。」打開空間的牆,留下無用的空間、讓空間更充滿流動性,留給自己一些空白及餘裕,為自己泡杯茶、停下來冥想、好好呼吸,無用的空間看似欠缺目的性,但卻充滿對未來生活探索的可能性。


心的寧靜與安定是曾志偉長期追尋的方向,而這也回應到他的空間設計中。圖中的「山洞:類生態光學冥想屋」是曾志偉與春池玻璃一同合作,參與忠泰美術館《Home 2025》大展的作品。在此提案中,他們運用回收玻璃打造如山洞般棲居的空間。想像在未來資訊大量流通的時代,人們需要一個能安定療癒的空間。此外,因為便捷的交通,人的生活不再是一個定點,而是分散於各地角落的空間碎片。(Photo Credit: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202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提問,我們前往自然、走向郊區後,想要尋找的是什麼?
202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以「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為題提問,自然洋行則以「台灣郊遊_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畫」為題回應,為何選擇以郊遊二字入題?
 
「字面上是到台灣的郊區去神遊旅居。在台灣,因為我們的家、生活、求學、工作的地方可能都不同,我們以遊走的方式做自己的事,甚至有時帶著一種旅遊的心情,所以就把名稱定為台灣郊遊。英文部分,我們用primitive migration(原始遷徙),去探索往郊區移動的理由是什麼?也一直在想大自然對我們的吸引力是什麼?為什麼會一直想去郊外?」


自然洋行建築團隊。(Photo Credit: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這次,台灣館的設計概念打破固有的展場設計邏輯,以「沒有展場」為主軸。「過去通常是設計完展場後,放入展品,但這次並沒有做任何展場設計,展品就是展場,所以有的模型很巨大,可以去體驗。」因為位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的台灣館展場,本身就是古蹟,曾志偉希望觀者走入展場時,感覺這一切彷彿存在於此許久,而非為展搭建。


台灣館展場示意圖(Photo Credit: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 / 國立台灣美術館)

展中分為提問、共同合作、相互影響三大主題。在「提問」中,梳理過去五年「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的內容,以少少這個空間發問,呈現藝術家、策展人們如何回應這個未定義的空間,同時邀請觀展大眾發問並集思廣益;「共同合作」子題,則呈現過去自然洋行與勤美學、春池再生玻璃、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合作的不同設計案例及規劃過程;「相互影響」中,則希望留給大眾反思的空間。

 
自然洋行設計的勤美學森大。(Photo Credit:勤美學)

城市中能不能有一個沉澱思考的神性空間?找回我們心的安定
在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計畫中,自然洋行從田調觀察中發現,「安定的人心」是與自然環境共存、持續發展而不過度開發的重要先決條件。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前往郊區或是回鄉?或許就是因為自然所帶來的療癒及安定能量。

在車水馬龍、快步調的城市中,我們該如何透過空間,熨燙撫平焦躁多褶的心呢?曾志偉笑著回應,或許城市中可以有個讓人沈澱思考的神性空間,像是浴室,透過用水去洗滌自己,留給自己一些空白與思考的空間。彷若日本的公共澡堂,大家坦誠相見,社交活動也發生於其中。





自然洋行建築事務所內部長滿了各種不同植物,夥伴們在此,也嘗試著各種不同的實驗。(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我其實沒有特別希望仰賴科技去解決城市問題
如今談到城市,由物聯網、區塊鏈、AI科技所構築而成的「智慧城市」成為顯學。
 
「我其實沒有特別希望仰賴科技去解決城市問題,倒覺得是以比較被動的方法,以科技化解城市所衍生出來的悲劇,例如高密度城市的火災預警或是環境所造成的危害。」

20世紀初,因為汽車逐漸普及,造就了一座又一座的「汽車城市」,以汽車為主的道路、發展的空間規劃,最重要的「人」反而在城市生活中退位。因為汽車蔓延所產生的交通阻塞、空汙、溫室效應問題,對照如今思考智慧城市議題時,必須記得城市始終需以人與自然為重心,科技是作為「工具」,而非萬靈丹。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如果某一天,城市消失?
面對未來因為人口減少而可能產生的閒置空間問題,曾志偉認為或許應該順應演變,不該為了開發而強置不需要的內容,最後反將產生另一個未來的廢墟。
 
「我覺得這比較像是考古的狀態,在發現古墓時,若還沒有智慧可以處理時,就靜靜放著,等後代子孫有迫切需要時再思考如何運用,而且,不一定要透過設計的方式去解決。」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句話:『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來打仗,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人們會丟石頭。』」他緩緩地說著,一切的演變回歸最初,其實皆是生命起伏,城市並非必要存在,「如果有一天城市衍生的痛苦大於發展時,地球也有可能會讓城市消失」。
 
如同諾丘‧歐丁曾經寫道:「現代人普遍都是急迫的人,他沒有時間,是需求的囚犯,他不懂居然有東西可以沒有用,他更徹底不明白,有用可以是一種沉重而無用的負擔。」20世紀後,城市的發展朝向以「利」與「用」為主,彷彿要填滿一切的往天際與水平發展,留下給自然與心靈的卻很少。永遠不要忘了,人類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沒有什麼文明可以永遠存在,如果你不懂得疼惜他。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MOT TIMES此次年度專題《重回地方,望向明日城市》,特別以《從地方創生,助攻城市未來》為題,與學學XUE XUE共同主辦「設計師交流之夜:PechaKucha Night」!並邀請自然洋行的核心成員林凡榆(自然洋行 企劃與設計/ 少少-原始感覺研究室 專案負責人)與我們一起分享202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的策展概念,以及他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像,看完專訪,如果覺得還不過癮的話,歡迎一起到現場PechaKucha一起玩,聽凡榆的親身精采分享!
 
設計師交流之夜PechaKucha Night Vol.41
《從地方創生,助攻城市未來》

時間:2019/11/30 (六)19:40-22:00(19:00開放入場)
地點:學學舞台XUE XUE STAGE
票 價:網路購一般票NT330,當日現場票NT400
(每張票價均包含NT30回饋至PechaKucha Global Fund)
更多活動資訊請至官網 連結點此


編輯/彭永翔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