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可否與我們分享「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是如何形成的?
峻丞:這要先談到前年參加的日本「町並大會」。日本過去在做街區活化、社造過程中,有非常多來自各地的社區、地方夥伴共同發起「町並連盟」,在沒有公部門支援的情況下,每年移師到不同的地方舉辦兩天一夜的活動。
參與者每年都很期待這個活動,就像老友固定約在同一個地方碰面、聊天交流,從第一年舉辦到第 30 年,做社造的這群人年紀都大了,卻又帶著第二代、第三代青年加入。我當時就想著,台灣做社造也 20 多年了,可是卻少了民間自發性彼此互相陪伴、成為要好的夥伴關係的力量。
承毅:過去三年,我常在公部門作為業師推動青年創生,在陪伴過程中發現,常常某項計畫結束後,青年彼此之間的連結就斷了。我也嘗試跟教育部、文化部做跨部會整合,但這事情其實非常複雜,因為個部會有不同的任務,不見得可以依照你的期待去做串連。
去年剛好跟峻丞聊到,覺得我們其實在想同一件事,台灣需要一個以「地方」為基礎、運用民間力量把地方實踐者串連的聯盟。因為大家都低著頭在做事,交流顯得更重要,我們應該抬起頭,與其他夥伴橫向串連。
台灣地域振興聯盟由甘樂文創、林事務所、幸福果食、小鎮文創、樹冠影響力投資、台青蕉、鹿港囝仔、茶籽堂、旅庫彰化、嘉義市西區鳳梨會社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發起。圖為換帖會春酒。(Photo Credit:台灣地域振興聯盟)
Q:九位發起人在這個聯盟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峻丞:其實大家都有分工,不過活動推動上還是需要一個主責團隊,這次主要是我跟承毅做策劃,每兩周到一個月大家就會在線上討論,各自提出看法與意見。如年會的餐食請到幸福果實(廖志汶)設計辦桌宴席、晚宴活動由台青蕉的老王(王繼維)負責、講師安排規劃則是我跟承毅一起討論。
承毅:九個人其實不容易,兩個人其實就會吵架何況九個(笑)!大家分布在台灣各地、各有不同的專業,地方實踐上都有 5、10 年經驗,彼此認同也有凝聚力,第一次透過這樣的方式就要辦 500-600 人的活動,甘樂其實真的花很大的心力。
林事務所創辦人林承毅。(Photo Credit:林承毅)
Q:為何會想要舉辦「年會」呢?希望透過此次年會達到什麼成果?
承毅:現在開始有一群人在關心地方創生,但比較少有機會做大規模交流,讓大家面對面才能真正認識。我們把台灣想像成一個大聯盟,透過年會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以後就可以發展出中聯盟、小聯盟。尤其大家做的事都很類似,只是各自在不同場域、用不同方式進行,如果可以找回「交陪關係」的感覺,透過一次性活動聚集在一起,努力交流、分享經驗,想想可以一起做點什麼事。
(編按:「交陪關係」源自傳統敬神活動中,廟宇間相互交誼的結盟關係)
峻丞:我們一開始就把整個年會設定成兩天一夜的活動,有一部分是參考日本町並大會,因為難得能把全台各地夥伴聚起來,除了一起吃飯、深入聊聊天,隔天還有工作坊可以討論。每年可以設定不同的主題、議題討論,像今年我們覺得很多團隊都面臨到團隊生存的壓力,把今年的主題定為「生存戰」,未來每年可以依照環境設定不同主題。
承毅:除了年會,今年 2 月我們也曾在彰化辦過一次「換帖春酒」,因為大家每年都有新計畫,在年初彼此分享各自的計畫,或許我們今年就可以一起做什麼;年中的年會,是另一個切入點,讓大家討論、規劃明年的事。我們有點「輪值」的想法,希望在台灣各地接力舉辦這類型交流活動。聯盟關係可以讓大家看起來很小,但背後其實擁有很大的力量。
峻丞:而且活動只是開始,如果團隊彼此成為夥伴,有經驗的團隊就能陪伴這些剛進入社區、地方創生的新團隊。年會後可能還會有些工作坊、培力課程、創生學院活動,我們希望年會只是開始,未來會逐漸建立起背後的「支持系統」。
甘樂文創執行長林峻丞。(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第一次年會為何選在嘉義舉辦呢?嘉義有什麼樣的特色?
峻丞:剛好有個朋友在嘉義市政府工作,當時在規劃年會舉辦場地時,其實大台北已經被我們排除了,因為地方創生應該往地方走,不該每次都在大都市,後來發現嘉義其實也有滿有趣的地方。比如說過去阿里山有林鐵、林業、製材廠、舊街宿舍區,這些空間一直到現在都還在,嘉義也是台灣木造結構建築最多、最密集的地方,我們當時去看覺得滿有意思的,而且很多老建築都還保留著,這些空間剛好也讓年會工作坊的活動變得比較有趣。
承毅:我們的年會選在嘉義也很有趣,一般人會覺得年會應該辦在創生能量很強的地方,不過如果這個地方還沒開始談、剛開始意識到地方創生的重要性,就有一股很大的能量在當地產生刺激,反而讓更多人從不同的視角想像這個地方可以做什麼。今年也許就可以思考,未來的創生年會是否能走這樣的路線:越不談、越沒有創生概念,越是要去這個地方。
Q:「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未來以「創生人才培育」、「輔導資源導入」、「創生經驗傳承分享」為發展面向,將會有什樣新的計畫呢?
峻丞:下一步可能會有更實際的課程、虛擬創生學校,其實可以很多樣,也還沒有一定要怎麼進行,主要是希望大家可以一段時間就聚一下,甚至彼此到各自經營的空間場域學習;未來也可能會有一些通路平台的合作,這次年會中我們特地找來如富邦、家樂福等大型企業,或許未來家樂福可能有地方創生專區,讓這些產品真的能順利進入通入。
承毅:因為大家團隊都很小,要上到主流通路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以聯盟的名義、或是把大家的產品集結在一起後,再與通路溝通會比較有機會。
我們也還在討論年會後,要組織成協會或其他模式,但我們不一開始就成立協會也是因為希望大家透過年會彼此磨合、各自找到自己的戰場,像幸福果實、甘樂文創在通路上比較有經驗,我則是對「育成」這塊比較有興趣,我們九人小組都還在各自盤點大家的優勢。
Q:有哪些團隊是您們覺得經營得相當成功的案例、或是值得學習的新思維?
承毅:目前我覺得甘樂文創就是很好的案例,請峻丞講一下(笑)。
峻丞:應該說甘樂是比較早經歷過這些組織轉型、定位、重建的過程,當發現社區的問題很多時,絕對不能只用文創的方式推動。
台灣各地團隊有些可能規模較小、營運還沒有很穩定成熟,以精神面來說,這些團隊都很值得學習;但組織模式我覺得必須要用「社區支持系統」運行,雖然需要時間,但對地方發展才能更永續的。
比方說南投「竹山小鎮」的地方產業已經相當成熟,也串連許多地方產業、資源,但還沒有做到教育這塊,這件事也是培鈞長期在竹山觀察到的重要問題,所以去年他們也開始談地方教育;或是像花蓮新城的「練習曲」,他們一開始是從教育切入,後來開始經營社區空間、書店,接下來建立組織模式後,就會是個發展比較完整的創生團隊。
承毅:從一個顧問的角度來看,甘樂其實是一開始就只聚焦一件事,因為想解決高風險孩童問題,做了小草書屋,接著思考當地青年留鄉的下一步該怎麼做,於是成立職業學校「青草學苑」,而青年畢業又該怎麼辦?所以逐漸展開不同的事業,從早期的「甘樂食堂」,到現在結合工藝的合習聚落,隨著在地孩子的成長階段找到他們需要做的事,根本是個沒完沒了的過程(笑),不過他們以教育、陪伴出發,青年也回過頭來幫助社會創造價值。
他們看起來做了很多不同的事,但是都是有脈絡可循的,台灣很多團體做事情都不差,但缺少整體性,剛開始的想法容易在過程中因為資源或其他問題而散掉。
(上)甘樂文創「禾乃川國產豆製所」(下)「合習聚落」過去曾是三峽第一間外科醫院「愛鄰醫院」,甘樂文創將其重新規劃為工藝與產業基地,成為職人、店家、學校互相交流、合作的地方。(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Q:近年來「地方創生」透過培養在地文化意識,吸引青年返鄉經營事業,與觀光、消費有密切關連性,地方創生是否會不會因此有所侷限?活絡街區、凝聚社區意識後的下一步可以是什麼?
峻丞:我覺得發展地方不能只有產業,教育是地方創生的根本,當地孩子應該從小就要知道在家鄉的產業、文化,甚至是家鄉面臨什麼樣的問題,每個地方應該要發展不同的內容,如果在屏東、恆春,他們應該要發展跟海洋環境、觀光旅遊有關的內容,比如建立孩子的外語能力、旅店飯店經營管理、海洋永續,在農漁村,就應該要發展漁業養殖、產銷履歷、行銷等等,發展屬於地方的能力課程。
承毅:這我很有共鳴,經濟當然是前導,要有動能人才會回去,但教育才是根本,要創造地方「留鄉」的能力。人們在地方的時候,透過教育建立與地方的連結,即使因為生活、生涯規劃離開,還是可以跟家鄉產生連結,不是一昧要人返鄉,因為人如果沒有準備好,回來對地方也是一個損耗,我們不太談青年一定要返鄉,透過不同的方式讓他與故鄉有一條無形的線連著,就會在不同的階段為自己喜歡的地方,發揮影響力。
透過各式企劃活動把人帶回地方,讓未來的可能性因而被找回。(圖為蘇澳朝陽社區)(Photo Credit:林承毅)
Q:近年越來越多組織推行數位街區貨幣,地方結合數位科技是將來的趨勢嗎?
峻丞:甘樂有開始做 AI 智能導覽(看三峽帶你趣),不過台灣的數位貨幣才剛開始,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為這跟台灣人的習慣還是有很大的落差。
承毅:這可能在台灣比較難推行,因為台灣跟日本一樣習慣實體交易,是一種信任感問題。地方創生團隊對於科技運用也比較陌生,在這次年會講座中,我也會與國發會主委探討這個問題,尤其未來 5G 時代的遠距離照護、無人駕駛,對地方發展會有很強的正向效果
。
「看三峽帶你趣」利用手機即可進行 AI 導覽。(Photo Credit:甘樂文創)
Q:過去承毅曾提到「流動創生」的概念,透過「關係人口」的力量,讓地方產業被看見、被需要,好奇未來是否會往這個面向發展呢?
承毅:創生有時候排他性很強,變得相當閉鎖,但創生應該要能容納不同的人,越異質越好,所以才有「流動創生」的概念,希望未來台灣是具有流動性的,未來台灣可以是一日生活圈、二地居、或多點居,跟地方建立多元關係。
台灣地方與地方之間那麼近,根本不需要定居呀!「創生」某種程度打破了城鄉,過去有能力的人去城市、失敗者留在地方,但創生的未來讓人有選擇性,因為個人偏好而住在都市、或選擇留在鄉下,而不是必須如何。
(Photo Credit:台灣地域振興聯盟)
▌2020地方創生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