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AnyTokyo 再次選在東京鐵塔附近的增上寺光攝殿,以「DIVERSITY & BEAUTY」為題,在東京設計師週期間為來訪東京的人們,從空間、家具、交通工具、衣料,甚至是聲音的廣域之中,提供超越「現在」時間點的「近未來」設計。



今年 AnyTokyo 的文宣設計仍舊備受矚目,保留去年的螢光綠再增加更多的螢光橘,相當吸睛。(Photo by HIDETAKE OOHATA)
第三屆的 AnyTokyo 自前兩年的摸索中,更加確定展覽的定義與方向性,兩位策展人表示,關於「設計」或許有著各種切入角度,但 AnyTokyo 要帶來的是,在即將到來的未來生活中可見的設計,而不只是已經成形、成熟的概念。

2015 AnyTokyo 展覽中,可看到許多運用新技術、新材質的實驗性作品,或將過往名作重新詮釋的新創作、從人體感官出發的新機構設計等,不設限地在 AnyTokyo 中展出。(Photo by HIDETAKE OOHATA)
因此,AnyTokyo 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將設計與新科技的結合。去年 16 Lab X 田子學所設計開發的「OZON」感應戒指引起業界話題,今年同樣不輸陣的由 Toyota Info Technology Center + 慶應義塾大學脇田研究室共同開發的《FINA》(下圖),將車外的風景、風速等,透過計算轉換成影像,投影在駕駛的上半身,看來未來開車兜風將會有更身歷其境的感受!
又或者像是設計師森田裕之作品《Embodiment of Fractal》,則可以看見有趣的日常獨特觀察,以一般規格外的木頭材料為題材,再將之製作成桌子或書櫃,呈現真實樹木的不同樣貌。AnyTokyo 中玩材質的創作,還有運用具有吸水性的特殊塑膠材質的 TAKT PROJECT「Dyed plastic funiture」(下下圖),從盡可能壓低量產價格的思考出發,將刻板印象中一模一樣的塑膠製品,透過材質特殊性與使用者的巧思,成為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家具。


如果開車過程中,車外的景致、風速都能投射到身上,是否會讓人更有身歷其境感?
「Dyed plastic funiture」企劃,使用具滲透性的材質,讓顏料彷彿自有生命地渲染,讓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Photo by Show.D)
另外,AnyTokyo 中吸睛的作品還有先前 MOT TIMES 曾報導過的經典椅《series 7》60 週年企畫,經過 7 位建築師


《series 7》60 週年企畫「7 Cool Architects」,邀請到 7 組建築團隊,如 Zaha Hadid、Jean Nouvel 及 Bjarke Ingels 等,重新詮釋《series 7》,一同向這張史上最暢銷的經典 Arne Jacobsen 7 號椅致敬。(Photo by HIDETAKE OOHATA、Show.D)
當然,怎麼能錯過台灣設計 nbt.STUDIO 以回收的 LCD(液晶顯示器)電視家電等製成的牆面照明(下圖)!從今年米蘭家具展到台灣設計師週,再挺進 AnyTokyo,創辦人蕭光廷(Henry)說這是第一次到日本參展,最驚訝的是策展單位在細節上的要求與策展概念的遠景,Henry 希望透過這回的展出帶回一些展覽經驗,在即將迎接世界設計之都的 2016 年,讓台灣設計與創造力能以更多角度卻又細緻地展現。


燈具《Nebbia》於今年米蘭衛星展展出,並獲得設計報導獎(Special Mention)獎項肯定。(Photo credits:nbt.STUDIO)
有別於過去兩年的純展示,今年 AnyTokyo 在展期中由特許廳(類似台灣的專利局)主辦一場論壇,以日中韓三國的設計師與總監們,來談設計的「力道」與「美感」,何謂「攻擊型」設計?什麼又被稱為「防守型」?不單單討論設計與生活,更進一步談到設計與商業的融合、設計事業的建立等,讓設計不再僅存於美感與概念的發想上。

在這個小而美的設計展場上,或許無法用單日來場觀眾人次,或動員多少參展設計師等數字編寫成新聞稿,但只要走進 AnyTokyo 的空間裡,不需要太多文字說明,就能自然地感受到策展團隊對「設計未來性」的渴望與不斷探索,這正是展覽有意義並且讓人留下記憶的重要核心,值得大家走一趟親身感受。

2015 AnyTokyo 展場與作品。(Photo by HIDETAKE OOHATA、Show.D)
編輯/劉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