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常在這裡」隱身在中山金融(廟宇)商圈的小巷內,走訪前,或許會有過來人打趣提醒你,這裡「時常沒有開」或「時常找不到」。每週4 個工作天,每日6 小時,營業時,一面不及全開大小、烙印著文字圖樣的木架子立在紅色大門旁,發現或錯過,只在幾個恍惚的箭步,又或聚焦的躊躇之間。
穿過綠意橫生的前陽台進入室內,原木隔間不著痕跡地將空間劃分出2位男主人的地盤,外頭是毛家駿的「時常買生活道具屋」,陳列著他旅行日本、台灣各地時看上眼的雜貨、古道具;木屋裡則是 Aaron的「時常吃菓子屋」,總是忙著進出吧台,將原味樸實的甜點端上餐桌。
Q:用一句話形容這間店。
Mao:好像到某個人的家裡。當然大家都在說要把店弄的像家,但我們希望真正的融入生活,比如當有人把這些老東西帶回家之後,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用途,米桶米箱可以變成書架和展示架,也許不是物件的原意,但你可以找到和你生活連結的蛛絲馬跡,讓它的生命繼續延續,而不是像個寶貝放在櫃子裡。
Aaron:像家,輕鬆樸實,也像我的甜點,慢慢品嚐、不急著感覺,最後能吃到一點用心。所以某些店內的蛋糕我們不建議外帶,外帶會錯失品嚐的最佳時間點,食物也無法有最初一百分的表現。
Mao:喜歡新鮮、挑戰,嘗試多不同的事情,那時候取名「時常」也是這個原因。以「時常」起頭的概念可以一直延續,時常買、時常吃、時常玩、時常穿……之後還想做自己的刊物,叫做「時常看」 。
Aaron:樸實,不會表達。(毛一旁補充:所以東西和人都會有關連,他的東西就很純粹簡單,吃得到食材的原味。)
Q:最喜歡店裡的哪個角落?
Mao:有一次我還真的每個地方都坐了一下,最喜歡的是那個角落,舒服的沙發,有盞燈照著,平時可以看看書,每次在店裡待太晚, 沙發上也很好小睡一下。
Aaron:小屋。會讓我想到小時候全家去木屋度假的放鬆時刻,同時也希望來的人可以輕鬆享受店裡小細節上的用心。還有在小屋裡工作時,向外看也非常有趣。

Mao:外面留給客人阿(笑)。
Q:店裡最看不慣或有待加強的地方?
Mao:(環顧四周,停頓 30 秒有,空氣中只剩背景音樂,我們終於忍不住提醒:「說沒有也可以啊。」毛再度深陷一陣沉思,終於開口)沒有耶,覺得現在這樣很好,11到12 個位子的空間剛剛好飽和,啊,如果真的有待加強,應該是更多植物吧。剛開始時每個禮拜都會去找植物,現在事情太多,常常就耽擱下去。
Aaron:我還好,我的空間會開烤箱,那個位置會比較熱,也會擔心外面的客人會熱不舒服坐不住,所以為了迎接在這邊的第一個夏天,應該是冷氣空調吧。
Q:下輩子不能當人的話,想要變成店裡的什麼東西?
Mao:大白熊、北極熊。我們店裡有超多大白熊的(開始指出店內各角落的大白熊)。牠們生長在冬天,身體確是溫暖的。又可以在水裡游來游去,很舒服。
Q:如果要到荒島生活一天,只能帶一件店裡的東西,你會想帶什麼?
Mao:應該會是多功能的喔。我喜歡吃東西,所以要有個工具可以抓魚、煮來吃,最好是木頭的容器可以裝菜,要煮東西時可以劈一劈當柴燒。
Q:島上有樹喔。
Mao:真的耶!那可能就帶個工具,水桶好了。不知道為什麼我也很喜歡水桶。
Q:十天呢?
Aaron:一樣是紙和筆,反正吃的東西可以再找。
Mao:還不確定是哪個城市,但是是某個山裡面,自然一點,店只開六日, Aaron 喜歡做麵包,還可以建一個窯。最近他也在養蘋果酵母,之前去了日本幾個深山,覺得像他們那樣自給自足都可以生活,台灣應該也可以。
Aaron:也是深山吧。
Q:如果是台灣呢?
Mao:台灣的話我自己還是喜歡從小生長的台中,台中有種悠哉的力量。
Aaron:那我就是南投。
Q:最近反覆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和答案。

Aaron:也是類似的問題,現在一個人做甜點,需要付出的時間很多,會想是否需要助理,但找人也不是那麼容易, 如果硬是照我喜歡的方式做,對別人來說就只是一份工作,如果要一起工作,還是希望能找到理念和喜好相同、可以發自內心去做的人。
編輯/張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