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展覽最大的難度,就是我無法再問柳宗理的意見了。」
 
中牟田洋一(Yoichi Nakamuta),是「Beauty born, not made:Sori Yanagi 柳宗理回顧展」的製作人(Producer),他更與柳宗理有著長達 20 年的好交情,從 1998 年與英國設計師 Tom Dixon 一同拜訪柳宗理後,就與柳宗理維持著良好的聯繫,常常聊起彼此的設計理念,而柳宗理對於設計勇於批判、毫不妥協的態度,也根植在中牟田洋一心中。在這回難得的採訪中,就讓我們一同來見證這份珍貴的友情吧。
中牟田洋一是許多設計與設計展覽得以實現的關鍵人物。因為熱愛設計,他在 1985 年時成立了 E&Y,生產製作設計家具,合作過的設計師包含 Michael Young、Christophe Pillet、Richard Hutten、CKR 等。

他也曾策劃過多個好展覽,如 1990 年 Marc Newson 展,1992 年集結眾多倫敦當代設計師的「WEST」,後來更與 Cappellini 合作,製作 Tom Dixon 於東京的展覽,除此之外,許多日本品牌如 Muji、Lexus 於米蘭家具展期間的展覽也均由他製作。中牟田洋一不僅將世界的設計帶進日本,也將日本的設計帶往國際。
  
1998 年時,因為一次合作的機緣,中牟田洋一認識了柳宗理,開啓了兩人的友情,對他來說,柳宗理是朋友,更是導師。這次隨著「Beauty born, not made:Sori Yanagi 柳宗理回顧展」來台,生性低調的中牟田洋一,難得地接受了 MOT/TIMES 的採訪,採訪中不僅談展覽的起源,也談起他所認識的柳宗理。
 
「我總是在想,如果柳宗理還在,他會想要怎麼展示?會選用哪些顏色?」採訪過程中,昔日兩人一起工作時珍貴的對話,一一浮現,彷彿當年那個勇於提出批判、對設計毫不妥協的朋友兼導師仍在身邊。這才發現,確實,柳宗理的設計哲學及理念,早已深植在中牟田洋一內心,並且在當時想像的未來裡持續發酵。

     
中牟田洋一在這回台北站的展覽裡,偷偷藏了個小驚喜要給台北的柳宗理迷們,在不只是圖書館角落裡布置了個「柳宗理迷你書展」,裡頭還有中牟田洋一私藏的柳宗理專書呢。(Photo credit:MOT/TIMES)
 
Q請問你這回的「Beauty born, not made:Sori Yanagi 柳宗理回顧展」中,擔任的角色是?
 
A:主要擔任展覽的製作人,在新加坡、香港、台北則另外各有一位當地的策展人執行展覽的細節,過程中有疑問時,他們會來詢問我的意見。
 
我與柳宗理是好朋友,在他過世之後,我仍與柳工業研究會保持連絡,聊天時總是會聊到如果有機會的話要辦個展覽。大約 3 年前,我們又談到這個展覽,不過當時因為《柳宗理隨筆》還沒出版,所以暫時擱置。我們希望這個展覽是一個傳遞概念的房間(concept room),除了展出作品,還能提供一些故事以及柳宗理的設計哲學,能更深入的介紹他,所以等到書出版之後才覺得時機成熟。

     
     
這次柳宗理回顧展共巡迴了新加坡、香港與台灣三地,香港是在 Gallery27 空間裡舉辦。(Photo credits:Gallery 27)
 
Q柳宗理的設計作品非常多,且種類廣泛,你們如何規劃這次的展覽?
 
A:柳宗理的作品很多,超過 1000 件。不過我們在規劃時,主要的考量不是展覽空間的大小,而是如何與大眾溝通,因此展覽最初的期望是參觀者能直接觸摸這些設計品。新加坡由於展覽場地較大,我們規劃了長形的展示台,讓人們在看的時候可以直接觸摸展品,也有一區是讓小孩們可以坐在地上自在玩耍的。

台北部份,由於館方考量到參觀民眾人數眾多,作品容易毀損,因此規定展品是不能碰觸的。當然,我們希望人們來看展時可以摸到這些作品,因為柳宗理的設計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只是這一點要在台灣實行有點困難。
 
另外,三地比起來,台灣對於柳宗理是比較熟悉的,香港跟新加坡則不太知道他。在新加坡時,曾經發生過一件趣事,我們在討論時,新加坡設計中心的人突然問到:「那麼柳宗理先生會來嗎?」他們不知道柳宗理已經逝世了。因為新加坡是比較年輕的國家,設計師大多 20、30 出頭,他們認識 Jasper Morrison,但是柳宗理則不太知道。不過我們相信柳宗理的設計哲學是全球的,透過展覽,相信他們也會尊重且欣賞柳宗理的設計理念。

    
    
    
新加坡展覽現場,對新加坡人而言,柳宗理與他的設計是比較陌生的,為了讓參觀民眾可以更直接認識與感受柳宗理設計,因此作品都是可以觸碰的。(Photo credits:industry+)
 
Q:這次的展覽中,有哪些展品是只有台北站可以看到的?
 
A:展出的作品大部份都是相同的,不過台北站比較完整一點。因為台灣跟日本在一些工業上的規格較為接近,所以台北站有展出幾件柳宗理設計的工業用商品;燈具設計方面,雙峰造型的吊燈在新加坡及香港都有展出,而在台北還多了單峰造型的吊燈;另外還有 1960 年設計的膠帶台。
 
這次展覽中比較難得一見的是柳宗理的中井窯系列,它的釉藥燒淋方式很特別,有很多人想要這系列的作品,不過得等一年以上才有。
 
     
     
     
這回在台北的展覽中,有幾件比較難得一見的作品,像是 1960 年設計生產的膠帶台。另外中井窯系列則是第一次在台灣展出,中井窯因為燒製困難,加上訂購人數眾多,因此購買的人至少都要等待一年以上才能拿到成品。(Photo credits:柳宗理展覽委員會、MOT/TIMES

Q:舉辦這個展覽最困難的地方是什麼呢?
 
A:最困難的地方是我無法詢問柳宗理的意見。我總是在想,如果他還在,他會想要怎麼展示這些作品?會選什麼顏色?我在腦中不斷揣摩著與他溝通的狀況。
 
因為很多細節是非常個人感受的,過去跟他合作時,我可以直接問他,可以知道他的答案,但現在沒辦法再問他了,突然之間,只能猜測揣想。最終我只能相信自己,那種感覺非常不同,過去我們有許多珍貴的對話,而現在我只能想像。不過對我來說,這次展覽不像是「回顧」,因為他的作品不是「過去」,而是一切都還在持續前進的生活之中。
 
     
親愛的柳宗理先生,你喜歡這次的展覽嗎?(Photo credits:柳宗理展覽委員會)

Q:你與柳宗理是怎麼認識的?
 
A:90 年代晚期,我的好友 Tom Dixon 當時在 Habitat 要推出一個計畫,挑選 50 件全世界最好的設計,復刻生產,其中一件作品就是柳宗理的《大象凳》(Elephant Stool)。那時我和柳宗理還不認識,因為 Tom Dixon 要去拜訪他,我也一起去參訪,擔任翻譯。那是我和柳宗理認識的開始。
 
熟識之後,柳宗理曾經請我尋找適合的製造商,他想要重新生產《大象凳》,但是不想用玻璃纖維,且售價必須要控制在 100 美元以下。我先是打給 Muji 的總裁,但是由於 Muji 強調無名設計(no name),柳宗理對他們來說太有名了,因此婉拒;所幸後來有機會與 Vitra 合作,讓《大象凳》得以被量產。而因為這些過程,我們慢慢變成了朋友,我開始了解他的理念。他是位很棒的人,是我的導師。

Q:跟 Tom Dixon 一起拜訪柳宗理那次,是柳宗理的作品第一次在日本之外的國家發售,當時他的反應是?
 
A:那次在出發前往柳宗理的工作室前,我覺得他應該會拒絕,所以跟 Tom 說,我不確定是否可行,但我們就試試看吧!
 
到了工作室之後,我們開始聊天,有趣的是,Tom 居然問柳宗理:「為什麼要把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用棉被捲起來?」那是 1940 年,當時設計大師貝里安受邀訪日,柳宗理擔任他的助理;有一次在下榻的旅館,他們在玩,柳宗理居然用棉被把貝里安整個人捲起來。我們知道這個故事就用它來打破僵硬的氣氛,想讓氣氛輕鬆一點,那時柳宗理聽到之後就笑了,問我們怎麼知道這個故事的,就這樣開始聊了起來,然後 Tom 才問他復刻《大象凳》的事。
 
我印象很深刻,柳宗理回覆:「Yes, you can.」出乎我的意料。
 
他只提出一個條件,就是售價必須控制在 100 美元以下。這個設計當時已經沒打算生產了,因此他很高興有人能把這個設計帶到其他國家,但是價格對柳宗理來說很重要,因為他希望大家都能使用。

     
  《大象凳》最初版的模型(左圖),對柳宗理而言,所有的設計都應該從手製作開始,並用黏土將模型揉捏出來,因此在左圖的模型中,可以看到用手塑型的痕跡。(Photo crdits:Domus、Vitra)

    
柳宗理現有兩件作品授權給家具品牌 Vitra 生產,一為 《大象凳》、一為《蝴蝶凳》。現在市面上購買得到的《蝴蝶凳》有兩種版本,一是由日本品牌天童木工生產,一是由 Vitra 生產,因為兩個版本使用不同地區的木材製作,因此有些微不同。MOT/TIMES 特地向柳工業研究會設計總監藤田光一詢問兩者的不同處,藤田光一說兩者之間的差異可說很大(對他來說)也很細微(一般大眾看不大出來),但兩個版本都很好,他也都很喜歡。(Photo credit:MOT/TIMES)

Q:你最欣賞柳宗理的哪一件作品?
 
A:我喜歡他所有的作品,如果要說最喜歡的,我很欣賞柳宗理的「想法」。
 
我從他身上學到很多,直到現在他的理念仍然持續地對我帶來影響。如果你讀過他的書,你會發現他對於設計,或面對某些事情時,他是生氣、憤怒的,他會直言,勇於提出批判,這態度我跟他很像。
 
他是為了未來而戰鬥的鬥士,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因為設計總是在與某些事情、某些人戰鬥,而他是用整個生命去做。直到現在,我仍然為了未來而努力,仍然堅持著那些應該去做的對的事情,是他給我持續下去的力量。他有自己的想法,跟別人意見不同時,他會努力爭取、對抗、不妥協。同時,我也深信手作的美麗,因為他所做的設計,讓我能完全信任這個人。

    
2015 年正好為柳宗理百年誕辰,在此祝日本設計大師柳宗理生日快樂,也感謝柳宗理在設計領域裡的堅持,才能帶來如此多的好作品。(Photo credit:柳工業研究會)

編輯/劉宏怡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