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練習】策展人劉真蓉:在理性與感性快速切換的生活中,自然就像是個轉換器,讓心寧靜
印象中的劉真蓉,總是說話很快、節奏很快。
在《大溪大禧》,她像是八爪章魚般,整合了設計界、當地社頭、民間單位、政府部門,將《大溪大禧》從一個地方性的活動,轉化為一個大型的城市藝術季。這當中,牽涉了難以數計的異質性溝通,複雜程度及消耗能量可想而知。我們好奇之於她,是否需要一些時間留給自己靜靜的思考,安靜對於一個快節奏的人來說是否必要?
她笑著說,還是必要的,而且在理性的創作與感性的溝通中,情緒必須快速切換。走入自然,是她的解答。
來到真蓉位於外雙溪的家,庭院中的老茶樹、遍佈的雙扇蕨、海岸擬茀蕨、獨居蜂的旅館,面向一大片山景的視野,是她在城中的世外桃源,也是她選擇與另一半建築師陳漢儒,居住於此的原因之一。
「觀察這些四季與生命變化,看到自然界推陳出新的生長,就會療癒且平靜,保持自己的創意性是新鮮且正面的。」採訪的那天,她指著天際說你看!
三隻老鷹張著大翅,盤旋而下,所有繁雜,在那當下,煙消雲散,一切不言而喻。
很早之前,詹偉雄大哥就跟我說過這句話。當你有一些影響力時,不免會看到許多人爭權奪利的畫面,但我們要將自己維持在很好的狀態、珍惜一切,當一個「做事的人」。我覺得這是讓自己平靜很重要的一件事,享受做事的過程,做就好不要想太多。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安靜的練習:每天早晨,我都會留一段時間給自己,給自然,轉換情緒
我還滿靠想像力與整合力工作。工作主要包含著兩個過程,首先是先提出設計概念與圖面,再者則是溝通。設計與企劃過程中,需在兼顧邏輯性與想像力下,提出設計概念與圖面,這是一種理性的創造;但與合作者溝通時,必須文情並茂說服業主,可能是很感性、鼓舞人心的,這是很極端的兩種情緒。整個過程中許多情緒與思緒互相衝突,就是得一路有清晰的思路指引。
以《大溪大禧》而言,研讀完相關資料後,再花一星期整理活動的初步架構,決定以城市藝術祭的規格操作祭典來演譯大溪大禧,當時就規劃了一個結合當代與傳統文化的策劃架構,這部分是在理性的狀態下完成。
但對外部合作者提案時,因為他們無法想像你的想像力,必須抱持著熱情溝通,大家才會一起衝。每天需要很快的轉換理性與感性這兩種情緒,最快的方式是深呼吸,或是到大自然的環境中呼吸與靜坐,自然會冷靜下來找到方法。
庭院中的老茶樹。每天早上,真蓉會在庭院裡靜靜澆花、剪草,觀察著生態變化。(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因為公司10點上班,所以每天早上7點起床後,我會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在庭院裡靜靜澆花、剪草,或是觀察青蛙、螳螂、獨居蜂。
相對於蜜蜂,獨居蜂是在自然界授粉最重要的昆蟲。全世界有八成以上的蜂類屬於獨居蜂,然而因生態被嚴重破壞,目前正逐漸消失。我們家有一座小小的獨居蜂旅館。在獨居蜂旅館裡,每天會看見不同蜂類入住,如蜾蠃與牛蜂,看著它們慢慢築巢,捕捉蛾類幼蟲作為獨居蜂幼蟲的食物。待幼蟲孵化為成蜂後,又再進入自然界授粉,保持生態平衡。另外,最近家中小朋友養了很多雞母蟲,化蛹之後長成台灣扁鍬與獨角仙,還有柑橘鳳蝶幼蟲,每天都記錄不完,也充滿驚喜!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觀察這些自然機制,我總是覺得驚奇,既療癒且平靜,且一直保持自己的創意性是新鮮且正面的,也就不容易消極。這對創意工作者來說很重要。
聽見鳥鳴、看見昆蟲翅羽上的美麗紋路、思考它們如何適應自然、如何與人類共存,會幫助我們想得更長遠,也意識到那些煩惱不再重要。因為一花一世界,每處皆有其平衡及食物鏈,每個生命的存在及動作皆有意義。我們都該珍惜每段相遇的過程,珍惜自己生命的數十載。
每種生命都是費盡千辛萬苦才能生存。很幸運地,對我們來說,生存相對而言並不困難,我對目前的生活感到幸福與珍惜。但也時時提醒自己,保持澄澈思考,深刻體悟,透過自己的能力,去貢獻或是改變一些事,產生新價值。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庭院中的植物,遍佈著薄荷、雙扇蕨、海岸擬茀蕨等。有一些植物,是真蓉及漢儒在桃園農博策展《鼓勵好室》留下的,就帶回來種。除了種植物,最近漢儒還想在院子中再搭一座溫室。(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敬請期待2020台灣設計展!嘗試從城市尺度,將設計與大數據結合
從荷蘭回到台灣已經10年,其實每段時間都會焦慮,如今依然。因為我都會給自己很難的功課,硬要做自己不擅長的事(笑),但也終究慢慢一步一步走過。
例如最近策劃在新竹的台灣設計展,我們希望將「設計」與「大數據」結合,從城市尺度去想像這件事。雖然我不熟悉科技領域,但盡力去研究。因為這次策展,認識「智庫驅動」團隊,他們有一個專案叫Data for Social Good,內容包括協助家暴中心建立家暴風險預警管理模型、或是希望能運用在防災中,就是一個連結很好的橋樑。
很希望我們能在這次策展中,透過「設計思考」發現關鍵議題,並與大數據公司合作,提出科技與設計的想像。讓科技真正進入生活,讓大家真正有感。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家中一畦荷池,家裡的孩子們興致一來,還會來這寫生。(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在策展風行的時代,我們更必須找到策展的本質意義與價值
經過這段疫情後,我仍然覺得展覽是必要的。
這十年來,「展覽」成為很好的溝通工具。但最近似乎有點人人都可策展的狀態,這非常好,但也要想清楚其實策展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每個展覽或是Expo,都需要清楚定義展覽目的。例如我們想做的,是把城市的藝術季平台撐出來,或是在文博會中找出台灣的文化性,找到每件事最本質的意義及價值。
(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2019臺灣文博時,有一位75歲的萬華爺爺來,最初他是來看布袋戲,但之後他每天都來,甚至還與小事製作學現代舞,探索肢體的可能。我看見的當下,眼淚就不自覺地流下。因為,這是一個打破了同溫層的事件,一方面讓大眾了解,藝術就在我們身邊,同時也讓表演者很接地氣地與民眾交流。但如何把界面做好,讓雙向交流發生?相當考驗策展人,透過觀展去導入這個價值。 至今,我還是很常接到來信分享,有人受到我的策展而深深感動,並改變了想法,對我而言,這是最重要的鼓勵。
因為疫情,我們反而有更多時間,領略藝術及文字的純粹與美好
未來,我們希望可以透過展覽,散播更多美好正向的事。
最近因為疫情,「藝術性」這件事反而更純粹。藉由聽廣播、看電視,感受很單純的藝術性體驗,越在這樣的時刻,你才會領略這樣的美感。例如可以免費觀賞柏林愛樂的表演、景觀大師Piet Oudolf紀錄片等。最近,美國「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組織發起的Together At Home計畫,更邀請到Coldplay酷玩樂團主唱在直播中演唱,沒有花俏節目效果,就是好好唱歌,像好朋友般關心你。隔著螢幕看時,眼淚就流下來了,非常撫慰人心,單單這樣聽就很開心,是不是神奇的很美好?
文字亦然,疫情發生前,大家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好好安靜閱讀。如今,我們被迫靜下來好好閱讀、看電影,或許在此時,我們更能領略何為最真實的價值。
面對著一片近270度的山景,心自然就慢慢的安靜。(Photo Credit:MOT TIMES、Photography by 余松翰)
劉真蓉
衍序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陳漢儒建築師事務所共同創辦人、知名策展人。快節奏的她,大概不是在策展,就是在策展的路上!但對她而言,展覽從來不只是展覽,而是
一個事件,希望能透過展覽造成實質的改變。過去的精彩策展包括《2019台灣文博會:文化動動動》、以當代藝術開放城市空間的2016、2017《台北白晝之夜》、讓地域文化以當代形式再現的2018、2019《大溪大禧》。今年策展依然滿檔,包括目前正在展出的《Tea Wave茶香流動》,另外敬請期待《2020台灣設計展》、《2020大溪大禧》 !
【延伸閱讀】獻給後疫情時代的每一個你,MOT TIMES年度專題【安靜的練習】療癒上線
-【安靜的練習】讓自己寧靜的N種方式,專題頁面療癒上線
-【安靜的練習】攝影師鄭弘敬:在因慾望而造的建築裡放空自己,發現我們的那些煩惱,在歷史洪流中其實如此渺小
-【安靜的練習】作家盧怡安:安靜不只是放空,而是要找件不得不專心的事來做
-【安靜的練習】質物霽畫創辦人李霽:在每個跨步前行的奔跑裡,領略安靜底蘊
-【安靜的練習】文化評論人張鐵志:安靜不是躲起來,我的內在仍有一團火,準備好好燒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