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台灣光環境獎」已邁入第三年,過去兩屆選拔出高雄哈瑪星光任務、鐵道部廳舍、高雄市立美術館、花博竹跡館,以及合歡山國際暗空公園等多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今年參賽作品涵蓋都市、景觀、建築、室內、展示、藝術等不同類型,其中,生態環境與光藝術創作類的報名件數更是大幅提升,凸顯在生態與藝術領域中,對光環境議題的討論,逐漸受到關注與重視。
 
評審團歷經二個多月的初選與複選會議後,就設計概念、環境功能、永續發展、創意表現等四項評分標準,最終決定由「心靈的母親-新港媽祖」、「總統府」、「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河樂廣場」、「大溪歷史『光』廊道」、「汀甫圳通學巷」及「LIGHTWELL空間藝術裝置」共七件作品進入決選!
今年入圍決選的七件作品,有以古蹟建物照明為主的總統府、新港奉天宮、大溪老街建築群,也有如河樂廣場、汀甫圳通學巷的公共工程景觀照明設計,同時亦有重視生態環境關懷的司馬庫斯無藍害部落,以及以光為媒介的藝術作品 LIGHTWELL 空間藝術裝置。
 
總統府:隨著入夜時間遞減亮度,將凱道光環境融入思考

「總統府」的照明設計以凱道整體的光環境作為思考,並透過跨部門協調減光,照明設計呼應大地入夜的作息,隨著夜幕低垂亮度比重逐漸下降,深夜則保留塔樓微光,以細膩的轉場變化,溫暖地陪伴人民,透過光呈現總統府與民同在的民主象徵。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設計之初,凱道另一側的景福門剛完成照明工程,不僅在亮度還有顏色的表現上都優於當時總統府,再加上凱道路燈過亮眩光、只顧車行不顧人行的照明問題,讓首都核心的夜晚有著失衡的亮度關係。有鑑於此,照明設計的出發點,是在提高國家首府照明層級的同時,也與大環境相互協調。

原碩照明設計有限公司從人眼感受的舒適亮度開始推算,再制定以總統府為首,景福門、凱道次之的照明主從關係,做為特區內光環境的亮度準則。總統府以溫暖光色揭開夜的序幕,拉近人民與國家的距離。燈光細膩的轉場變化呼應著大地入夜的作息,如今的總統府,在日落前十分鐘便開始點燈,成為降旗典禮後的美麗背景;隨著夜幕低垂,整體亮度比重也逐漸往下降,讓視覺更舒適;深夜則保留塔樓的微光,伴隨晚歸的民眾直至天明。


遠眺時,中央塔樓如同燈塔般矗立於人民心中;近看時,廊道內外的層次展現出建築景深,外牆序列的紅磚複柱、圓拱窗及羅馬柱式等燈光演繹,層層推疊至銅瓦屋簷,使其華麗的建築特色格外突顯(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大溪老街建築群:低光源設計,創造與自然共存的光環境

「大溪歷史『光』廊道」由壹號館、公會堂、蔣公行館、武德殿等歷史建築所組成,大溪作為桃園最早發展的城區,除了老街的觀光,其建物更具歷史意義,藉由燈光語彙凸顯在地人文底蘊,並以低光源尊重動植物的生物特性,營造一個人文與自然共存的光環境。


「壹號館」興建於1920年代,為「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第一棟修繕開放的空間。建築呈現歷史感及木質的溫暖,中正公園的銅像四周植栽,則擴大了壹號館的視覺範圍。在夜間,由內部發光的燈籠效果,營造親切的光環境。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武德殿」曾經為昔日的武道館與憲兵隊部營舍,乃至今日的木藝生態博物館,充滿人文氣息與歷史風味的生活園區。燈光的呈現,以建築的屋脊、木構架為前景,輔以植栽綠樹以及室內泛光,塑造親切宜人的生活光環境。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新港奉天宮:將光學技術融入廟宇燈光設計

「心靈的母親-新港媽祖」由微槓桿有限公司負責光學技術研發、生產製造、規劃設計與現場施工,一體式進行燈光改造。

設計透過「微型光學無段變焦投光技術」抑制眩光,精準的光學運算使神龕的玻璃面不反光,媽祖頭戴的垂簾也不在臉容留下陰影,讓信眾在參拜同時更能清楚凝望媽祖的臉龐。在建築外觀,「微型光學無段變焦投光燈」涵蓋遠中近三段式配光、水平前拋超廣角光學,建築外圍所設置的燈具透過精密調焦光學校正,層次分明展現廟宇精雕細琢建築美學,同時抑制眩光、控制光線路徑避開環境光害。
 


新港奉天宮以「微型的光學無段變焦投光燈」的配置,展現廟宇建築美學。(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Photography by趙宇晨)

河樂廣場:在中國城遺構,設計多層次照明光感
 
前身為中國城、現為台南最大親水廣場的「河樂廣場」,其建築設計大膽地保留遺構的原貌,從廣場的上層至下層,選擇不同的照明對應方式,兼顧點、線、面、塊的佈局,並以冷暖不同色溫的照明,營造出不同的感受與氛圍。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夜間美學則奠基在「減法照明」之上,立恆燈光設計總監洪立涵(她曾在紐約參與過高架公園High Line Park從無到有的設計)將扶手結合燈光的效果,應用在河樂廣場基地的界定上,輕柔的描出邊界線。

遺構照明,照亮十字交叉的量體,強調「塊體」的巨大;三頭投射高燈使用與遺構相同的6瓦20度角燈頭,區域性照亮樓梯出入口,強調「面積」。沿著水面高程退縮線設置的香菇狀矮燈,強調人造潟湖的「有機曲線」,對比基地邊界的方整,映襯直線與曲線的趣味性。最後是矩陣分佈於水中的「點狀」太陽能燈、遺構上的紅色太陽能磚,免去佈線,滲水維修的繁瑣,確保安全性與點綴之美。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Photography by趙宇晨)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汀甫圳通學巷:扭轉「後門大水溝」印象的綠蔭美徑

位在新竹市中心偏南的「汀甫圳」經過東園國小、交通大學、新竹高商、新竹高中、培英國中、建華國小及竹蓮國小,計畫規劃為「遊憩通學」街區的通學休閒生活步道系統。

「汀甫圳通學巷」著力與在地居民溝通,改善汀甫圳原先違建加蓋、私設菜園等問題,扭轉「後門大水溝」的印象,並結合交大部分校園邊界的閒置綠地,透過夜間燈光導引,成就了一條友善鄰里的綠蔭美徑。 
 

「汀甫圳通學巷」藉由拆除交大鄰圳圍牆串聯開放空間,尊重既有大樹生長,調整步道配置,改變水圳斷面,加設誘蝶誘鳥生態綠帶,結合傢俱融入環境燈光設計,全面性改變「後門大水溝」的不良印象,翻轉城市角落空間。(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Photography by趙宇晨)
 
司馬庫斯:生態環境關懷的「無藍害部落」
 
有「上帝的部落」之稱的司馬庫斯,不僅是台灣最深山的原住民部落,同時也是台灣最後一個供電的部落,有「黑暗部落」的稱號。

文明電力帶來便利與舒適,但其藍光也危害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昆蟲大量死亡。清大周卓煇教授團隊與司馬庫斯合作,以開發的無藍害纇燭光OLED取代部落使用的LED燈,並結合天然朽木製成的燈罩,融入自然景觀,營造一條彷若夕陽餘暉般的小路。無藍害的類燭光與部落「人與環境共生」的理念相符,降低對生態的衝擊,也恢復部落與生態和平共處的關係。
 

將無藍害的類燭光OLED與部落當地文化特色結合,使用朽木製作成虎頭蜂窩造型的燈罩,讓此燈具完全融入當地景觀環境,深具美感創意。(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Photography by趙宇晨)

近百盞路燈裝設於林中小徑,當夜晚點亮時,柔美的類燭光讓人有如身在夕陽餘暉般,故其有「夕陽小路」之稱。(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Photography by趙宇晨)
 
LIGHTWELL 空間藝術裝置:將室內天井自然光線轉換為作品的色彩
 
LIGHTWELL 空間藝術裝置「光區」是今年入圍決選作品中唯一的光藝術作品。由藝術家高德亮設計,「光區」取自於時區的概念,希望透過空間的光去劃分出每個個體之間的空間定位與感知關係。


(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位於商業空間中,「光區」依循著室內天井而設計,整體尺度從二樓一直延伸到頂樓。透過輕盈的光學壓克力材質與炫彩鍍膜的運用,讓觀眾從不同高度與樓層的行走過程中,都能夠透過身體的移動漸漸改變作品的視覺色彩。
 
到了晚上,太陽下山後,作品兩旁的動力燈光裝置會開始運作,燈光緩慢的上下描繪著作品,並產生出更戲劇性的光影變化。晚間的光影灑落在天井的牆面上,讓整個天井轉化成像建築裡的畫布一般,呈現出日與夜兩種光線不同的狀態,作品在自然光與人造光的兩種時刻都能相映成趣,使觀眾在不同時刻、不同天氣、不同位置下都能擷取個自眼中最美的光與風景。
 


從一樓往上看,作品整體呈現藍紫色的色調,如遇天氣狀況好,藍紫色的彩帶會一直延伸至藍天。慢慢往上層移動,觀眾會發現作品顏色逐漸從藍紫色轉變成黃色、紅色的暖色調,不同位置、樓層都能看到不同光線折射與色彩。再加上日光的自然變化,每個時間點到訪此也都能夠看到作品不一樣的面貌,是件與自然光線、時間有直接關係的詩意作品!(Photo Credit: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 提供)
 
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使身在國外的評審委員周鍊與夏鑄九老師無法返台開會,但二位評審皆透過視訊的方式參與會議,與光環境獎的委員們一同評選出這七件入圍作品。後續評審團也將實地至入圍作品現場進行評選,透過設計師的現場說明,實際了解設計理念,並召開決選會議討論得獎名單,將於今年12月11日頒獎典禮當日揭曉大獎得主!更多「2020台灣光環境獎」資訊,請詳「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官方網站。

編輯/林沛伶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