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坐上整點的火車,南下的列車順著海岸山脈一路向南,到了花蓮車站沿著台 11 線驅車,車窗兩側水稻田與綿延山巒像水流倏忽流淌。花東海岸公路上,有一系列清水混凝土、粗糙石塊般表面的建築,皆是建築師陳冠華的作品。
 
其中最緊臨太平洋的一棟狹長型民宿「緩慢尋路 花蓮石梯灣 118」,位在台 11 線 64.5 公里處,外觀彷如一座未完成的水泥石屋,裸露的混凝土材質低調的融入山海地貌之間。
 
大片天台有海的氣息、各個房間都能聽見自然蟲鳴,還可以散步到舒米·如妮的「稻味釀小酒莊」體驗釀酒、「尬金包廚房」品嚐小阿姨的拿手菜。最棒的是,這裡每年都會透過《118 尋路計畫》邀請藝術家在民宿中駐村創作、展覽,讓旅人走入豐濱的地方生活,留連忘返。

沿著稻田旁的小徑,走進「緩慢尋路 花蓮石梯灣 118」尋找內在的靈感與寧靜。(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從粗獷外型到貼心細節,感受建築師陳冠華充滿層次感的設計
 
沿著石梯坪稻田中央的小徑走近「緩慢尋路 花蓮石梯灣 118」,狹長建築以低調的外表融入環境,但進入空間的過程,卻有不同層次的身體感。
 
從登上台階時視野忽然提升,進到入口處光線暗了下來,再往前至中庭,南北兩側幾近無牆,視覺延伸拓展到一旁的稻田、遠邊的山,建築彷彿把自己縮到了最小,讓自然緩緩進入,全然包容太平洋的日曬、風吹與海蝕,空間鐫刻上時間的記憶與紋理,內與外的界線越趨模糊,環境流動也更加深刻。


從樓梯通往民宿二樓敞開的中庭、生活起居的客廳,短短的路徑便有豐富的感官體驗。(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中庭空間南北向敞開,同時向上挑高三公尺,讓視覺通暢延續。(Photo Credit:緩慢尋路、PeilingLin)

中庭的面向北方處的休息空間,適合午後聊天、喝點咖啡(或小米酒)!(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石梯灣 118」與一旁的「沙漠風情」,原先皆是建築師陳冠華為移居花蓮的業主設計的私宅。建築師在東海岸的作品大多選用耐風雨的混凝土為主要材料,充分考量周遭環境的低限設計與建築中種種細節,使得每件創作過程超過兩年以上。不過「石梯灣 118」雖然外表粗獷、大面敞開牆面,但住在裡面卻因為貼近自然而鬆下緊繃的身體。


建築以粗獷的混凝土構成,但卻可以發現刻意在每個台階處嵌入凸起磚面、梯間牆面部分開口,讓旅人在看似粗獷的空間內,卻也感受到柔軟與安心的設計細節。(Photo Credit:PeilingLin)
 
5 種風景絕美房型、溫暖的公共空間,流連在旅宿的每個角落
 
設計延續到現在作為民宿空間, 5 個房間從 280 度直面太平洋日出、邊泡澡邊看海的「漂浪」,到獨佔中庭角落、有獨立衛浴的「荒木」,各有讓人醉心的風景,在公共空間中,也仍然讓到訪的旅客深刻感受著建築強調人的內聚性與迎面自然的初心。
 
雙人房「星凝」(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四人房「漂浪」(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長型的建築縱向跨越整個海蝕平台,在農曆十五,由建築望向東方,還能看到幽美的月昇之景。(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頂樓天台毫無遮蔽的視野,是欣賞日出、月升的浪漫地點。(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整片石梯坪與大海都是旅宿的後院
 
而建築物長長的後廊直通太平洋岸邊、世界級戶外地質教室─石梯坪,擁有潮間帶、壺穴、珊瑚礁、海蝕崖等豐富地質與海洋生態,還有火山石灰岩噴發形成高 17 公尺白灰色單面山,是欣賞日出、月升的浪漫地點。


民宿東面後廊直直向太平洋延伸,可以一路下階梯沿著小徑通往單面山。(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Photo Credit:PeilingLin)

攀上單面山,欣賞一望無際的山海風景。(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在公共空間的書架上,收納著《逐海而居:陳冠華花東海岸小住宅設計》,其中建築師自述,曾讀安藤忠雄寫到「建築施工終了時,原本能量所帶有的動感將會消逝,而由風景中的一種平衡感所取代。如果那種動感能留下一半,該有多好啊。」這件作品,不只是捕捉到那「未完成」最美好的意象,同時也與海岸山林和諧的隨著歲月一起變化。


想更了解這座建築,可以隨手翻閱客廳書架上的《逐海而居:陳冠華花東海岸小住宅設計》。(Photo Credit:PeilingLin)
 
大海是我們的冰箱,「大海野早餐」隨著四季品嚐沿海部落的味道

被晨間蟲鳴鳥叫喚醒後,記得到樓下找個舒適的位置,享用民宿主人每日現做「大海野早餐」!將阿美族視大海為冰箱、充滿自然與野性的文化,一口一口嚼入身體。暖呼呼的花蓮富里米海味粥、部落必吃「船長的飛魚」、來自長濱的「Amis 部落風味臘肉」、季節野菜蔬果,搭配瑞穗吉林蜜香紅茶、手沖咖啡,絕對是住海邊獨有的五感朝食體驗。

風乾的飛魚口感相當紮實,而臘肉則帶著獨特的煙燻口感,蔬食則隨著部落產季搭配,近期有胡麻龍鬚菜與慢火烤至焦糖蜜化的地瓜。若是雙人份的早餐,管家便會放在同一個盤子中,讓同行的旅人一起享用,增加彼此分享的機會。(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透過自然材質感受內在本來面貌,纖維藝術家陳淑燕駐村展覽《尋光而行》
 
東海岸也是許多藝術家的繆思泉源,「緩慢尋路」從 2019 年起展開《118 尋路計畫》,邀請各方創作者短期駐村,打開視、聽、味、觸、嗅、心「六感」創作,將作品裝置於建築之中,讓旅人透過藝術感受花蓮以及這裡的獨特空間。

今年《118 尋路計畫》由花蓮新社「光織屋」的纖維藝術家陳淑燕駐村創作。(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今年 3-8 月,特別邀請到已移居太平洋岸十餘年、投入部落文化的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將她駐留於此的感受,以自然素材與傳統部落手工藝轉譯為一件件幽美的創作,漂流木自然的型態、雲朵般舒密不同的樹皮布、飄逸於梯前的植物染布,每件作品都在探索人的內在生命與環境、原始自然的關係。(敬請期待下週《尋光而行》展覽專文!)


纖維藝術家陳淑燕。(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體驗舒米的「稻味釀」釀酒、品嚐小阿姨「尬金包廚房」
 
距離「石梯灣 118」僅有幾分鐘路程,散步到「稻味釀小酒莊」、「尬金包廚房」品嚐美酒、美食,是旅宿主人推薦必訪在地行程!
 

港口部落一帶的石梯坪,稻田一層一層的往海岸延伸。(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港口部落海梯田上金黃稻浪曾一度消失,能保存今日的美景,多虧舒米‧如妮發起自然農法復育「海稻米」。帶動部落延續土地生命的故事曾被拍攝為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改編成電影《太陽的孩子》。近幾年,舒米也開始經營「稻味釀小酒莊」,以海稻米釀酒,除了延續部落流傳的釀酒方式,也循著天然方式研究新的酒麴配方和釀造法、嘗試耕種製酒麴所需植物,不定期推出酒釀體驗工作坊。

海稻米、稻味釀品牌創辦人舒米如妮。酒釀工作坊中,她總會分享在部落中的故事。(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傳統阿美族釀酒,使用多種植物搗碎後的汁液與磨成粉末的米揉合製作酒麴。在工作坊中,舒米老師將帶著大家體驗撒酒麴、以雙手均勻混合於熟米,到最後封罐保存發酵的完整過程。(舒米提醒,釀酒最重要的其實是帶著愉快心情製作,否則可是會影響到發酵的結果呢!)

傳統酒釀製作重視每一道工序,除了米飯必須完全煮透、降溫至 35-36℃ 後才能灑酒麴,且全程必須由女性製作。舒米分享,阿美族豐年祭時家家戶戶都會帶著自己的酒來敬部落長者,若釀得甘醇,長者也會當眾大聲的褒揚,相當榮耀。(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舒米如妮以天然的釀酒方式經營品牌「稻味釀」,嘗試以糙米、稻米、糯米等原料,並運用不同的處理方式釀造。糙米酒的口感輕盈,傳統小米酒則渾厚、帶有煙燻感。(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此外,也別忘了到「尬金包廚房」品嚐最道地的部落美食!大家都說人稱小阿姨的老闆娘總是有各種特別的點子,讓鮮美的食材變成美味料理,到這裡來點招牌的「尬金包」、飛魚料理、鬼頭刀生魚片、以芒草包小米和芋頭的「吉拿富」、飛魚辣醬炒時蔬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尬金包廚房」的飛魚料理、炸芋頭紫米丸子。(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太平洋的海面與天際交界處總是泛著靛藍,一旁的水稻梯田剛除完草,「石梯灣118」靜靜佇立岸邊,等著旅人走進它、在混凝土的肌理中讓自然的風、海、陽光滲到內在。到這裡來不必特別安排行程,只消給自己一段停下腳步的時間,尋找與感受自己。


(Photo Credit:緩慢尋路)

編輯/林沛伶

緩慢尋路 石梯灣 118 風格民宿
地址: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石梯灣 118 號
網站:https://www.theadagio.com.tw/adagioreindeer
預約洽詢:0971-566188  (am 9:30-12:00 / pm 1:00-6:30)

■【尋光而行】118 尋路計劃─陳淑燕駐村創作展
展期:即日起~8/31 (非房客請提前一日來電預約)
預約參觀:0976-900539
預約時段:10:00、11:00、15:00、16:00

■ 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
地址: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 193-1 號
手作體驗預約:0912-654312
 
■ 稻味釀小酒莊
地址: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石梯灣 117-2 號 
酒釀體驗預約:0978-502180
 
■ 尬金包廚房
地址: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石梯灣 117-5 號 
用餐預約:0983-167268

關鍵字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