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MOT TIMES 不會錯過這次 update 設計鬼才近況的好機會,因此除了與 Tom Dixon 聊聊設計新作外,也想好好追問一下這位從不逛百貨公司的硬漢,為什麼會在今年的倫敦設計節(London Design Festival)與英國百貨龍頭 Selfridge 聯手,於舊 Selfridge 飯店裡開了限期一個月的 Multiplex 臨時百貨?而且據說,他為此計畫可是足足糾纏了 Selfridge 兩年……。

現在就讓我們輕鬆地坐下來,一起與 Tom Dixon 聊聊設計以及設計之外吧。
Q:在倫敦設計節與 Selfridge 合作 Multiplex 臨時百貨,主要概念為何?
A:會發展 Multiplex 計畫,主要是想跳脫以往只跟設計對話的可能,我希望可以透過這個計畫接觸到更多不同的客群,甚至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如美食、時裝、科技等,能在做這個計畫的同時再擴展自己的視角。
Q:你們如何挑選 Multiplex 裡販售的商品?空間規劃的方向又是為何呢?
A:在我們熟知的百貨公司裡,一樓總是女性保養品及化妝品,然後往上是女裝,男裝,設計品通常都是被安排在較上方的樓層。

我們挑選的品牌、產品並不是很新或前所未見的,我們嘗試跟一些不是透過實體櫃位販售或提供服務的公司合作,去思考原本是虛擬的、或者說本來不存在的服務,如何實體呈現與展售。
例如有一家線上列印服務公司,我們把它拉到真實的空間裡,或者另外一家原本只做外帶餐點的公司,也在這裡首次實驗性的開了新型態的餐廳。相信這些呈現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
Q:據說你糾纏了 Selfridge 兩年才得以促成這個計畫,是真的嗎?可以談談這次合作的起源嗎?
A:是真的!因為 Selfredge 這個空間已經閒置了 7 年,它位在倫敦的市中心,在一個很好的地段裡。
我試著想像一個高端消費、有歷史感的零售空間,如果能有不同以往的表現:有點狂放不羈,粗獷感、甚至有趣,我喜歡這樣的概念,所以很想促成這個計畫。


Multiplex 舉辦的場地正是倫敦知名百貨 Selfredge 所經營的舊飯店空間,並打破一般百貨公司依樓層分類的方式,將各類型品牌全部集中在同一樓層展示,且所有商品都可直接購買。(Photo credits:TOM DIXON)
Multiplex 的空間配置真的相當有意思,現在就讓 Tom Dixon 親自帶大家逛 Multiplex 吧。
Q:大家對於這次 Multiplex 的反應如何?
A:大家對於把各類產品,混合在同一個空間裡呈現的概念很感興趣,比較讓我驚訝的是,跟科技有關的商品都得到很好的反應。我想,人們喜歡這個概念,大概是因為它很新鮮、不是以往熟悉的。



雖然在 Multiplex 展出的品牌、產品並非前所未見的,但因為展示的手法有趣而吸引了大量人潮。像是線上列印公司 MOO.com(右下圖)便規劃了一處觀眾可動手參與的展示空間,邀請大家一起「玩列印」。(Photo credits:TOM DIXON)
Q:從今年米蘭展的 The Cinema Exhibition 到 Multiplex,都實現了一些對於零售(retail)的新想法,像是在展覽中直接販售商品,或是打造臨時百貨商場。這些想法是為了因應人們消費行為的改變,或者,你希望能藉此打破一些慣性?
A:我相信大家都注意到人們的消費行為有了很大的改變,現在的零售空間必須更有活力,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特別是居家設計相關的產品,我認為更需要致力於展現零售上的新面貌。其實我們今年做這些展覽策畫,這不是為了因應新的概念或新的消費方式誕生,早在 1960 年代 IKEA 出現時,他們就用一個個房間展示出不同空間的可能性,這是很有活力的手法,而一直以來,時尚產業在零售的呈現也很活潑。因此我希望居家設計的零售也能有一些改變。
Q:Multiplex 計畫是否會持續下去呢?或者在亞洲實行?
A:這是一個實驗性的計畫,如果有機會能把這次的經驗運用到其他國家,像是澳洲、中國或加拿大,我們也很想再做一次。不過它的實行比我原本想像的還要困難,因為要把許多不同的元素整合在一起,需要較多組織準備時間,如果下次做類似的計畫,我會希望時間能夠長一點,而非 pop-up 式的僅開一個月。



今年米蘭家具展上,Tom Dixon 以 The Cinema 為主題直接在廢棄戲院裡開店銷售,打破過往設計展覽只展原型、購買要再等上一陣子的慣例。(Photo credits:TOM DIXON)
Q:今年的幾個計畫似乎都讓你跳出設計師身分,有感覺到自己身分的轉變嗎?為什麼?
A:我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不是刻意的改變。我從不限定自己只是一位設計師,我對很多事情都很感興趣,像是做生意,我其實很喜歡賣東西,也喜歡藝術,時尚,美食,我總是想像著設計還可以是什麼?不熟悉的事物總是能引起我的興趣。
Q:你很喜歡賣東西!?這讓我們有點驚訝,是指與顧客面對面,像店員那樣的販售商品嗎?
A:是的。過去在 Habitat 擔任總監的那 10 年,除了設計之外,我也必須熟悉很多不同的專業,例如販售商品、櫥窗展示,除此之外,我也必須處理客訴。
說起來,客訴其實是一門很重要的必修課啊!(按編:聽起來,Tom Dixon 像是從那些客訴中學到不少經驗/教訓啊!)




對於 Tom Dixon 而言,今年還有兩件相當重要的事,那就是分別於東京(上排圖)與紐約(下排圖)開了海外品牌旗艦店。(Photo credits:TOM DIXON)
Q:接下來是否讓我們聊聊近日開始在台灣首賣的 London Brick 系列,像是 Tote、Tape 等產品,用色比較童趣,跟之前的創作以金屬為主相當不同,也是品牌第一次推出這樣的商品,可以聊聊這次的設計跟改變嗎?
A:在現代的消費習慣裡,人們總會想要買一些可替換,有季節性的東西,例如每一季的衣服,雖然在這一點上我是不完全認同的,但我認為一個品牌應該要能讓人一直感到新鮮,要夠有趣(fresh, refresh, fun)。
所以 London Brick 系列,是關於我們這個品牌的,我們是瘋狂有趣的,是擅長說故事的,是反應迅速敏捷的,而這些特色在家具或家飾上比較難表現。而 London Brick 的用色與設計也表達了 TOM DIXON 這個品牌從何而來,其中包含了一些倫敦意象,或某些元素是來自於我成為設計師的過程,在工作室周遭看到的景象……等。



London Brick 系列中,有許多比較好入手的設計商品,像是托特包、膠帶、桌巾等。(Photo credits:MOT TIMES/TOM DIXON)
Q:接下來有什麼新計畫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A:這是一個極高機密的計畫(笑)。
我想要做一個水下工廠,將一些金屬椅子放入水中,通上微小的電流,這會刺激珊瑚的生長,因此讓魚群有更多地方生存,然後大約一年後再將這些長滿藻類的椅子打撈起。不過這計畫必須在溫暖的海水中進行,台灣就非常適合。
Q:那麼,這些椅子呢?還算是家具嗎?
A:這只是個試驗,所以這並不是一張能坐得舒服的椅子(笑)!


水下工廠是一個已經在試驗中的計畫,上右圖入水將椅子打撈起來的,正是 Tom Dixon 本人。(Photo credits:MOT TIMES)
編輯/劉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