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語彙、形態的詮釋之外,屬於街屋的《空心磚計畫》也讓舒適的自然光線與空氣滲入室內,不由得讓人想起楓川秀雅近年完成於雲林古坑的作品《華山觀止》,著實是迥異於《空心磚計畫》的另一種建築型態,碰巧見著友人帶回近日前往《華山觀止》時,拍攝到適逢煙霧繚繞的美好景色,仿若一幅南宋水墨畫家夏圭筆下的幽遠情境。
Q:能否談談您第一個接獲的設計項目,以及這個委託案的緣由?和成立楓川秀雅建築室內研究室的經過?

Q:請談談《空心磚計畫》的設計構想?
A:這個案子的業主是牙醫師,他最初的考量點在於案子能否執行完成,也沒有刻意要找一位設計能力很強的設計師來做,而房子本身是一個傳統的街屋,街屋其實有很多的問題需要克服,包括立面的活動等等,在設計時,我們針對街屋做了一些純粹建築議題和空間使用上的討論,而這塊基地同時也有西曬的問題,所以又設計了空心磚的格柵去遮陽,其實出發點就是這麼單純。


為台南牙醫診所設計的《空心磚計畫》最外層為不規則、有機狀的空心磚牆、內層為玻璃,楓川秀雅利用這兩個界面改善了居住者內部生活環境,也產生了內與外的有趣互動和風格特殊的建築樣貌。(Photo credit:楓川秀雅建築室內研究室)
Q:在本屆新銳建築獎的初審階段,部分評審認為《空心磚計畫》的立面設計非常裝飾性,您能否對「裝飾」這個評論做些回應,或談談這部分的概念?
A:我蠻能夠接受裝飾性這個講法的,但使用「裝飾」這個字眼是要非常小心,因為「裝飾」有很多的位階,有功能、純裝飾或結構上的,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同,我們很容易把「語彙」當做裝飾來解釋,但我並不避諱裝飾,在台灣一般比較不敢談這個,只能暗著做不能明講,也蠻辛苦的,其實我們也將裝飾附加在建築的物理需求上,近代的建築將很多部分都抹去了,古代建築會有壁畫、雕刻,會在工藝上材料性的表現,到當代已經完全是 Program 在主導,我比較不站在這樣的觀點看建築,有時候還蠻喜歡古典建築、壁畫、雕刻那些事物,這也是建築整體的表現,但談到藝術性時好像就比較落入個人的美學觀點,做不好就蠻慘的,這種事情其實非常複雜,自己也蠻害怕的。
Q:業主使用《空心磚計畫》這個空間後的感受是什麼?
A:屋主覺得這個房子跟一般的街屋不太一樣,一般的街屋中間通常規劃有房間,最後面的一間房就只能單面開窗,空氣中容易飄著霉味,但在《空心磚計畫》的空間裡空氣很好,光線也很明亮,業主覺得非常開心,進到空間裡好像不用開燈就有光線,因為這個案子是住宅又是診所,住宅講求的是隱私,所以作品得獎後屋主就很擔心會因此受干擾。


《華山觀止》的基地位於雲林華山,整個園區內有兩棟主要的建築,以粗曠清水模、不規則結構與山的起伏線條相互對應,混凝土材質會隨著氣候留下時間的痕跡,像是對自然界的回應,室內像蟲蛹般造型的燈具也是由楓川秀雅一手打造。
Q:從《泰安觀止》到本次獲獎的《空心磚計畫》,以及近期的《華山觀止》等設計案,皆以清水模為空間的主要材料,有何特別的原因?您對於國內在清水模技術上的施工品質有何看法?


Q:建築營造過程裡的不確定性也是你們喜歡的部分?最重視的觀念為何?
A:對!其實比較喜歡那種建築裡的不確定、非理性,我們設計出來的建築除了部分符合社會的期待和需求外,我覺得建築自身會有一些議題要談,我們會把這部分提出來。比較在意的是業主在使用空間時,是否能感受得到我們想談的價值。
Q:您除了是建築設計師,同時也是公司的經營者,能否談談同時兼具兩種身分的感受?
A:我不是一個好的經營者(笑),所幸公司規模也不大,再大就要請專業經營者來經營了,之前訪問過大型建築公司,大型公司會有一些營運制度,我還第一次聽到公司本身要保險,像一般國際級的案子,就必須要有公司保險,這是競圖評選的重點之一,光這個門檻一般的事務所就過不去了。
經營上也要慢慢適應,比如以前都是自己畫圖,而現在要習慣把圖交給同仁來畫,或是讓整個公司團隊以同一個觀念來做事,這些都非常困難,要慢慢溝通,但現在也漸漸發現人越多圖面和細節就畫得更細緻、更清楚,這是自己一個人沒有辦法辦到的,需要整個團隊一起完成。


室內設計案《30 號住宅》以幾面清水模牆切割出不同空間區域,清水模牆結合了木櫃構成分割空間的主要元素,延伸進每一個空間。牆面彎折、扭曲產生空間的縫隙,因此每個空間可以各自獨立存在,又透過縫隙聯繫著其他生活空間。
Q:起用年輕建築工作者時的考量?
A:就公司經營層面來看,穩定性非常重要,很多年輕人在事務所工作一兩年後就離職,可能自身沒法累積什麼,我覺得這非常可惜,在人員組成這部分我們公司算是非常穩定,通常彼此工作的默契要在五、六年後才會產生。
Q:能否談談您對現今國內建築教育的看法?
A:我覺得學設計不在於學到什麼,而在於價值觀的養成,因為台灣的學生都很聽話,老師講什麼就跟著做,但每個人的特質都不太一樣,在我們的教育裡面往往沒有把「個別性」培養起來,學校好像只有「教」跟「授」的關係,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國內教育其實沒什麼不好,只是在教學過程裡那個「自信」沒有被建立起來,自信指的是對個人觀點、價值觀的提出,或對社會的發聲等等,長久以來都好像被壓抑住了。
Q:這次獲得新銳建築獎對您有何特殊意義?您認為國內舉辦這個獎項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這一次參賽也認識了很多入圍者和評審,其實年輕的建築工作者還有更多,這次是第一屆,可能有些人還沒有報名,往後參與這個獎項的人會越來越多,應該會有更多的討論甚至批判出現,這一屆比較溫和,沒有什麼批判的聲音,我認為批判是好事,那表示大眾越來越在意我們所身處的環境,而彼此討論後的價值觀才會是群體的,社會價值也才會產生。
Q:有評審提到這次入圍的作品普遍過於世故,你的看法呢?
A:對我們來說,業主出資建造房子,所以我們是在為使用者做設計,而不是為自己,過程中必須由業主、設計者相互協調,我認為評審指的是能不能在設計手法裡看到設計者的個人性,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對設計者來說,如果業主可以跟你同心,那是非常難得的,這次入圍的作品,每個基準點都不同,比如有些作品是建設公司的案子,設計者必須面對的是大眾普遍的價值,所以設計者所能主導的部分有限,但這些設計者也一樣表現得很好。
Q:能否談談在建築以外的其他興趣?
A:興趣很廣喔(笑),我很喜歡跑步、很喜歡買盒裝模型來自己製作、上漆,也很喜歡看機械的東西,像摩托車等等,因為它們非常漂亮、迷人又有它的功用。
編輯/洪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