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專注於空間中「白色」的王喆,回憶起這份觸動,是自偶然一次觀看了中國山水畫《谿山行旅圖》,畫中的留白之處讓他著迷不已,卻也進而意識到自身竟對傳統文化有一種「新鮮」的陌生感。在台灣,建築教育深受歐美國家的建築體系影響,多數建築人對於西方建築史或西方美學發展或能琅琅上口,卻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王喆提到他也不例外,不過這更讓他看到從這之中找到屬於自己自明性的機會,於是他開始探索,對應到建築裡的「白色」又是會是什麼樣的空間狀態。

Q:請介紹一下您的建築養成背景,讓讀者先對您有進一步的認識。
A:念大學之前還沒有網路,在不瞭解的情況下,我選了土木工程系,後來發現與自己所想的不太一樣,土木著重安全和經濟層面,建築則是強調空間和設計。研究所時我對於探索建築裡的「白色」是什麼很感興趣,因緣際會,我得知日本小嶋一浩建築師也在談白色。在校時累積了自信,覺得自己很厲害(其實是井底之蛙),一方面以為自己是小天才(笑),畢業後想去看看這個世界,另一方面是我想繼續探索白色,也想知道別人怎麼看白色、怎麼做白色。

Q:令您著迷的「白色」空間,在日本的工作經歷後,關於闡述「白色」有了什麼樣的變化?
A:我認為「白色」是空間中畫不出來的軟性元素。白色像是水墨畫裡,沒有著墨和無色的部分,這些轉換在建築裡會是什麼?在建築裡,著墨的部分就是柱樑牆板,空間以柱樑牆板塑造而出,但是在畫建築圖時,永遠畫不出的光線、氣味、風的流向,卻是這些元素在控制空間的「品質」,甚至是很重要的「空間的詩意」。
原本自己探索的白色,是固態的白色,但是在日本期間,發現很多建築師用不同的語言來定義白色。「空」,是白色的其中一種可能性。小嶋一浩給我很大的衝擊和影響是,他談的是「液態的白色」。他除了著迷於風與光,更著迷於「流動性」的白色。他認為建築裡,白色可以引發人活動的空間,「人的活動」是建築裡很重要的一件事。他把白空間的機能性、活動的多重性做了解放。這是我去了小嶋那裡之後,有比較多的體認。其實我滿幸運的,從學校到現在工作,探索的事情彼此都有交疊,也讓我往原本的範圍又擴展一些,有點累積。


Q:談談為何想參加ADA新銳建築獎,與入圍後的感想。
A:最初是我朋友看完北美館的展覽後,建議我們去參加,於是便試著整理作品資料去投件。得知入圍後,感到非常意外,雖然是自己主動報名參賽,但沒想過會入圍。在陳柏安、呂思蓉和陳宣名他們身上也看不到壓力,原因是:當你投入做一件事情,獲得肯定和鼓勵之後,回饋給我們的是更想把這件事情往下發展。









空間發展的可能性,由左至右,分別為:[上排] 公園、水上樂園、學校;[中排] 咖啡廳、美術館、眺望台;[下排] 創意市集、圖書館、學校。
王喆強調,他們以「方間雲亭」呈現的是一種建築設計的方法和觀念,不過手法目前僅是裝置的程度。如有機會,他們希望能以此觀念為出發,做出大型公共藝術、地景藝術、小住宅,最期望是發展為一棟美術館。(Photo Credit:王喆+陳柏安+呂思蓉+陳宣名)
Q:對於ADA這個獎項有什麼看法?
A:我認為ADA是在台灣目前現有的建築獎裡,非常少數在鼓勵建築「創作」的獎項。一般建築獎著重的是建築的社會性、公共性、文化性,大部分的評審也不一定著重於建築的創作或表現性。ADA有別於傳統評選的角度,我覺得這開啟了另外一個面向。
對我來說,ADA已經是這代年輕人心中的一種期待,也像是一個門檻,希望自己能過了這個門檻,得到基本的肯定。其實在大部分較先進的國家,都有像是新銳建築獎的獎項,例如日本的SD REVIEW已具有指標性和公信力,你要成為被大眾所知的建築師,就是要被SD REVIEW選上,跨過那道門檻。SD REVIEW的參賽作品不一定要已經完工落成,不過要是真的案子,得有真的業主。SD REVIEW也以創意為主,目的就是要建築師去碰撞真實的環境。
Q:談談「方間雲亭」的組構的方式和衍生過程。
A:方間雲亭當時是為了展覽而發展出來的,不過這54種空間模型(方間模型)是我在逢甲帶畢業設計時,我的學生:陳柏安、呂思蓉用了1年時間,經由一定程度的study、research而累積出來的模型,已經把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做過某種程度的過濾。

6種原則所切割出的單元(A type:中線至中線/B Type:邊線至中線/C type:邊線至邊線/D type:斜線到斜線/E type:斜線至中線;F type:斜線至邊線)。因為切割角度的變化,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形態,共有54種。(Photo Credit:王喆+陳柏安+呂思蓉+陳宣名)






組構方式(Photo Credit:王喆+陳柏安+呂思蓉+陳宣名)
設計操作過程完全依靠手工,僅在製造時為了製作的精準度才使用電腦,王喆笑稱這是「手作的數位設計」、「數位手作設計」。(Photo Credit:王喆+陳柏安+呂思蓉+陳宣名)
基本單元是在立方體之間,切出一道曲面,每個單元可以互相接合,連接後,所有曲面變成連續性的,開始擴張、生長。雖然是很多個單元,但做出來是一個1(整體之意)。這個方法最初是由陳柏安、呂思蓉兩位提出,我們延續發想,當時也不清楚這些組合的量體最後可以做成什麼,不過覺得像是未明的雲朵,因此提議做個像雲朵的空間,於是有了一個像雲的亭子。
Q:方間雲亭使用什麼材料構成?在設計說明中,提到「形態猶如受空氣擾動而形塑的雲朵,柔軟而綿延」,請問你們認為達到這個效果了嗎?是否有更理想的材料?
A:一開始想做滿整個展場空間,我們做了很多study,最後方間雲亭總共用了3種單元+鏡射,所以共有6種。因為預算與其他因素,最後是現在這個規模。原先材料想用木作,但木作廠商報價過高,經過很長一段和陳宣名一起尋找廠商與材料的可能性,最後使用高密度泡棉,價格是木作的十分之一。在高密度泡棉加上一些補強的方法,讓泡棉可以承受重量,所以實際敲它會像是敲木作。
最後的成果,效果比我們預期得更好,粉紅色的曲面與白色的平面在空間中交織出一種「氛圍」,這氛圍是令人愉快的。也常有參觀者跟我們說這空間很「療癒」(笑)。






發展過程模型。編號6圖,即為最後定案。(Photo Credit:王喆+陳柏安+呂思蓉+陳宣名)
Q:在設計與施作過程中,有沒有令你印象深刻或是感到有趣的能與我們分享?困難之處又在哪裡?


合作的過程,我們互相激發,無論是和陳柏安討論如何定著整個設計空間的氛圍、和呂思蓉討論如何數據化成可執行的,或是與陳宣名討論如何由生產製作的面向回推到設計的決定等等,我實在很享受這樣的過程。之後參觀者給我們的回饋,又超越我們的想像。家裡養動物的,會說想做成貓的空間;帶小孩來的,會說可以做成遊具。歐巴桑有在插花的,說想做成花器。(笑)
展覽第一天,陳其寬老師的夫人來到現場,她覺得這種似有若無,若即若離的空間,非常適合作為陳其寬老師作品的文創商品的呈現空間。小嶋一浩先生也在展覽的最後一天來到現場,他也給了我們高度的評價。
當然過程中有採購法和經費的問題,講起來有點俗氣,也都是大家會遇到的問題,不過在這些條件裡,去把事情做到最好,本來就是我們的職責與每個專業該有的態度。很慶幸也很珍貴的是,我們這些雜牌軍彼此間沒什麼利害關係,也因為這個機會,讓我可以和這些已經畢業的學生們相聚、一起創作,延伸過去的想法,我覺得是最珍貴的。
Q:就您的親身經歷與觀察,日本與台灣的事務所在闡述設計理念上有什麼差異?
A:我歸納出有3點。第一個是「深入」。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台中歌劇院座椅的表布,台灣通常進行的方式是在型錄上挑選椅子,建築師直接從廠商提供的布料型錄上做選擇。伊東事務所做事的方法是請了一位表布的顧問。這位顧問在與設計單位、廠商討論時,他不挑型錄上的布料,而是挑了3種不同顏色的絲,還告訴廠商多種織法,這幾種編織方式的差異,會出現數十種不同的顏色。
顧問請廠商把這數十種全部編織在同一塊布料上,鋪到椅子上後,用劇場燈光去照射,再讓伊東先生親自挑選。表布的廠商說,他做了一輩子,沒有這樣做過事。這是做事情深入的差異。我從這個案子看到的是新觀念、新方法的帶入,這對生產業、設計業、執行、管理層面都有提升的機會。

日本建築師會做很多的trial & error,我從小嶋一浩學到最大做設計的方法,就是「試誤法」。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因為要「嘗試與錯誤」,我們絕對無法事前就知道結果長什麼樣子。與這些日本建築師合作,我覺得很珍貴的是,他們有嘗試和面對錯誤的精神。我現在也這樣來教學生,所以學生會說:「天啊,都做不完了!」(笑)
第三個是「環境上的差異」。建築是個多面向的合作,得有顧問和廠商。日本建築師旁的顧問能力真的都太好了,舉例來說,台灣的空調顧問會直接從面積大小直接判斷要安裝幾噸的機器,安裝位置交給建築師,他不做判斷,雙方討論都是很快就結束了。
日本的空調顧問會告訴你,一般的辦公樓使用的空調成本是多少,但是設計上若是在哪邊開窗,假設再使用一些機械的導風裝置,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而且每年還幫你省下多少電費。空調顧問也是設計的一部分了,所以會決定建築的立面開窗或是內部空間的挑空。台灣雖然目前這些觀念還不如日本,但是當我們看到問題時,就是機會的開始,就有開始變好的可能!
Q:對未來有什麼計畫?有其他休閒嗜好嗎?

前陣子某個星期六醒來,腦中浮現了我應該去旅行,於是到便利商店買了一份全台灣地圖,騎著我的金旺摩托車就出發了。那時颱風剛過,騎到中橫,因為山崩有條道路斷了,只見下方滾滾河水,那是很令人震撼的景象。沿途再騎到谷關、南投、日月潭、彰化,回到台中,莫名其妙的就很豐富。我希望每年春天或秋天就來安排這種莫名其妙的摩托車之旅。(笑)
我的看法是人生沒辦法做計畫,人生像大海,海面下有洋流,可是我們就是落海了,怎麼也游不過那股洋流,但我們能做一件事,就是用雙腳不停打水,這樣一來就不會沉下去。我現在選擇就是一直打水。
採訪整理 / 黃毓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