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台北人,跑到金門深耕 10 年,最初為的是一份熱愛傳統建築和金門風土的情懷。談起傳統民居,眼中露出閃閃發亮的喜愛,語氣中更透露出一股堅毅,這就是入圍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的陳書毅。以「里院」一作品入圍的房子,是陳書毅以他個人在地多年的居住生活經驗,所打造出來的住宅,也因為這件作品,讓我們得以看見這棟陳書毅所說的「修正式合院」所呈現出的一種舊建築再進化的新的可能性!
 
金門因為地理位置加上兩岸特殊的政治變化,形成金門特有的戰地、閩南與僑鄉風土人情,陳書毅說,金門是最有人文氣息的地方,在這裡,他找到了能結合他所喜愛的建築與人文歷史。陳書毅因長年於金門從事教學與研究,自然而然地家就在了那裡,反而鮮少回到台灣,這次MOT/TIMES有這個難得的機會,與他相約在台北,聽著他細說遠在3百多公里之遠的金門與「里院」的故事。
對陳書毅而言,建築並非光鮮亮麗的外表,而是文化與生活,在起居坐臥間凝鍊而成的內涵。移居金門的 10 年間,他將金門的生活經驗慢慢打磨成「里院」,這樣一間尺度宜人的現代合院。看似安靜構築己身的一方天地,實際上則蘊藏對現行保存制度的反省。


珠山聚落位在金門島的西南隅,「里院」外觀是仿閩南合院一落四櫸頭形制。傳統建築裡,基本由三開間的大落(傳統為供俸祖先神明之廳堂),與前方東西對稱的櫸頭(即廂房)所構成。(Photo Credit:里埕設計工坊)
 
「里院」位於金門珠山聚落,前身是處廢墟,陳書毅購地後便著手設計,以現代的建築設計搭配傳統匠司手藝,因應盆地型聚落的整體向心配置,外觀延續傳統三合院式樣;內部的空間配置,則以有景觀庭院的小家庭生活為安排方式。

陳書毅認為,保存不需拘泥於舊有格局,而應該著重於保有傳統核心價值,同時也納入現代需求,才能在保存與宜居之間取得平衡。他以現代的視野觀看民居的未來,讓傳統民居再更貼近在地人的生活方式。在金門,這樣安靜又堅定的革命將繼續默默進行。


「里院」在建築語彙與材料上參考了傳統閩南民居的元素,再作運用和轉化。照片為天井望向大廳。(Photo Credit:里埕設計工坊)

Q:請先談談您的建築養成背景。在這些養成階段,有哪些師長友人給您深刻的影響?
 
A我是台北人,高中時選擇文組,對於「建築是什麼」沒有什麼概念,接觸建築的機會就更少了。當時在對未來感到茫然時,有一天我的數學老師在黑板上寫了「漢寶德」三個字送我,給了我一條未來出路的線索。

我從小就對繪畫、寫作和歷史文化很感興趣,後來甄試進入淡江建築系,雖然高中文組這樣的背景,讓我的建築之路走得比較辛苦些,但金門民居的設計,讓喜歡建築與人文歷史的我,得以在此會合。

影響我比較深刻的老師有兩位。一位是目前的淡江建築系主任黃瑞茂(同時也是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的理事長),他長年走在社會運動前線,令我非常敬佩。另一位是我在淡江建築研究所的論文指導教授劉綺文,她教授的環境行為學(Environmental Behavior),給了我另一種觀看建築的角度。環境行為學是跨足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學科,有別於關注絢麗的建築外型,而是從人的生活文化、使用器物、場所與使用行為等觀點看待建築,以此為基礎的建築,其實能給人更長遠的影響。
 
研究所畢業後,我曾在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工作 1 年,中冶的主持人郭中端與堀込憲二對我也影響深遠,這期間我參與過北投溫泉園區、南投車埕木業博物館等案子,在中冶我學會以「地景建築」的角度看待建築,而非建築單體。


戶外露台在以往農業社會,是農產品再加工的場所,但到了今日,卻成為一個可以休閒遠眺的空間,更能當作觀星平台,邀集好友於此把酒言歡。(Photo Credit:里埕設計工坊)


「里院」1 樓大廳。陳書毅提到,壁爐的設計是神來一筆!(Photo Credit:里埕設計工坊)
 
Q:為什麼會選擇到金門就業?金門的執業環境與台灣有何不同?
 
A我的本行其實是金門大學建築系的老師,有一半時間做研究,一半時間做設計。在大學和研究所時期就跟金門結下不解之緣了(笑)。大學時,因為參與了幾項金門傳統建築的調查,開始頻繁前往金門,最後大學的畢業設計基地,就選擇在金門的珠山聚落。

念碩士時,我因研究助理的身分,繼續到金門做民居調查,繪製民居圖和出版導覽手冊。在台北工作幾年後,剛好金門歷史保存資源研究中心又有個研究助理的機會,便決定移居金門。
 
Q:金門地區對於維護傳統建築有什麼樣的獎勵與補助?或是有什麼限制?
 
A金門地區有限建政策,最多補助修建費的 5 成,但是目前的管制手段太過僵化,讓青年回鄉生活困難重重。在維護傳統建築上,地方政府把傳統聚落劃分為三區,第一區為核心區,區內的建築必須維持原貌;第二區放寬容積限制,可蓋到三層樓(「里院」則在此區);第三區是農田。
 
傳統民居的持分數量過多,子孫每戶所分得的面積可能僅是一間廁所的大小,加上早期傳統民居注重的是對外防禦的功能,所以在通風、採光已經無法因應現代的生活需求。尤其在核心區,修建完成後只能原封不動地放在原地。這樣的限制不僅剝奪了金門人蓋房子的權利,也讓民居與現代生活脫鉤。
 
針對核心區的閒置空屋,政府提出「古厝民宿」政策要來解決,讓古厝作為民宿使用。不過古厝民宿其實是變相的旅館,我稱它為「分散式的旅館」,民宿主人經常是不與旅客住在同一棟建築裡的,這樣分散式的管理,讓外來遊客在缺少民宿主人的隱性約束下,屢會看到遊客脫序的行為,進而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這與當初民宿的定義完全不同。

政府的「古厝民宿」僅僅解決了古厝沒人住的問題,但這對整個村子真的是好的嗎?我想這樣的願景似乎太小了,也框架了聚落的發展。


上至閣樓的起居空間,也能作為多用途的待客室。過往這樣的半樓空間僅做儲物間使用,沒有其他機能。(Photo Credit:里埕設計工坊)


「里院」的格局改善了傳統民居內部串聯不佳的問題,除了讓動線與光線、氣流更加流通,也在視覺上有了開放感。(Photo Credit:里埕設計工坊)
 
Q:當初怎麼會找到這個基地?
 
A:因為我在珠山蹲得夠久(笑),我在這裡待了有 7 年,也曾經營「古厝民宿」一段時間。我們前後共住了三棟民居,一棟在后湖,另外兩棟就在珠山。因為有這些在古厝生活的經驗,才能生成「里院」的設計。很巧的是,「里院」也正是我大學畢業設計基地裡的其中一棟民居。


「里院」長向剖面圖。(Photo Credit:里埕設計工坊)

Q:在「里院」的設計理念中,提到要在這當中,尋求一種「兼容傳統與現代性」。在新與舊之間,如何拿捏?
 
A今天我們在談的現代設計與文資保存,這兩者之間其實存在一道鴻溝。「里院」便是用一種緩慢的方式,提出一道有別於現有保存制度的解答。我將它定位為「修正式合院」,一種舊建築的再進化。傳統保存方式傾向復舊如舊,我則希望能以低價建造符合傳統風貌的現代住宅,為傳統保存開啟另一種選擇。
 
我認為一棟「修正式合院」,應該解決格局、尺度、材質、隔熱、用水等問題,還要能包容不同世代共同生活。從中我提出 6 個理念︰1. 可活用的合院格局、2. 可調適的現代尺度、3. 具延緩溫濕的牆體構造、4. 可控制採光通風的居室、5. 可透水與儲水的天井、6. 具匠意保存的實踐途徑。


由左至右:1層平面圖/閣樓平面圖/屋頂平面圖
(1.入口;2.天井;3.大廳;4.戶外餐廳;5.工作室;6.廚房;7.臥房;8.浴廁;9.儲藏室;10.起居室;11.露台;12.植生淨化池;13.壁爐)


左圖/北向立面圖;右圖/西向立面圖

舉幾個例子,從「可活用的合院格局」來看,傳統民居的隔間太多又窄小,僅透過外廊做連結,雖然屋內每個空間私密性高,但內部串連不佳,連上廁所都要走到屋外,先經過風吹日曬一番。我根據自己的居住經驗,思考如何彈性調整隔間。格局經過修正後,室內各個空間可以彼此連通。

另外從「可調適的現代尺度」探討如何轉換利用古今空間。頂上的半樓,以前的用途是儲物間,沒有其他機能,我們則翻轉為主臥室與多用途的待客室。半樓的空間高度與以坐臥為主的臥房剛好契合。

以往居民常在露台做些「再生產」的活動,例如曬菜乾、曬番薯籤;現在露台則沒有這種功用了,無用之用的露台,在夏夜則變成適合喝啤酒、看星空的地方,白天還可以曬衣服。
 
新舊兼容,也可從材料下手。「里院」的外牆牆體採傳統工法砌成,下半部為磚石構造,上半部為磚構造,磚面再裹上白灰。牆面則嘗試以白灰與金門特有紅土混合,調配出溫潤的黃褐色塗料。
 
Q:如何面對當地自然條件,在設計上做出回應?
 
A:金門的自然條件特色就是︰風大、日曬強、冬天冷、雨水少。「缺水」一直是金門的課題,因應缺水問題,家家戶戶都有一口水井,井水味道甘甜,而自來水因為消毒味太重,反而很少拿來飲用。

「里院」為了回應缺水問題,在天井的位置鋪設透水鋪面,種植草皮,設置一個小魚池,有一大一小的兩池,輕微汙水先流入小池,經過植生淨化過濾,透過水壓,水會再流入大池(景觀池)。淨化後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澆菜,池子一天可容納淨化 2 到 3 人的用水,剛好是目前居住成員的用量。有趣的是,我家的狗最喜歡喝池水(笑),我太太曾用池水煮沸後泡茶,意外地甘甜。

Q:施工過程曾遇到什麼困難,或是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A我們是找當地的工班。金門的工班非常值得保存與關注,目前有十幾個工班,而金門現在有 150 多個傳統聚落,共 4000 多棟傳統民居,非常需要這些工班的修復技術。

先前因為有成功村陳景蘭洋樓修復案的合作經驗,因此「里院」的師傅便從這個工班的第二線中生代師傅裡尋找,第二線師傅較能接受有別於傳統的變化,配合度也較高。
 
當然我們在細節用料上難免有些意見相左的時候,例如馬背「脊墜」裝飾,傳統上是用來識別家族傳世精神的代表,我將象徵福氣來了的「倒吊蝙蝠」脊墜的頭飾,改為自家土狗的頭(上圖),結果泥塑師傅告訴我,我畫的圖飾他不會畫,要我們自己做,我只好自己爬上梯子放樣和上灰(笑)。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左圖/「里院」的前身是一處頹圮的廢墟。右圖/金門當地工匠施工過程。(Photo Credits:里埕設計工坊)

 
施工過程:砌牆、抹灰。(Photo Credits:里埕設計工坊)


施工過程:架設楹柱、屋頂鋪作。(Photo Credits:里埕設計工坊)
 
Q:「里院」完工後,就您的觀察和瞭解,對附近居民有帶來什麼改變或影響?
 
A附近的婆婆媽媽其實都很好奇,她們會來串門子,看著天井的九重葛說︰哪有人在家裡種樹;看著透水鋪面說︰哪有人在家裡種草;看著生態池說︰屋子裡怎麼可以裝水(笑)。雖然目前附近的居民無法理解這些做法,不過我想持續做下去,可以漸漸讓他們改觀!

Q:對ADA新銳建築獎這個獎項有什麼看法?

A:我第一次聽到有這個建築獎時感到很興奮,這是一個讓年輕建築師發聲的好地方,以往台灣的建築獎較不偏好年輕建築師的作品,因此台灣的年輕建築師也不容易被看見。
 
Q:是什麼動機想參加ADA新銳建築獎?入圍後有什麼感想?
 
A:為了爭一口氣啊!(笑)其實第一屆就想參加了,但當時參賽的作品資格沒有開放離島,讓我有點沮喪。知道入圍後很興奮,這個探討「傳統建築改建與保存」的設計終於被看見,我其實也是在為這樣的設計找出路。為了這次徵選,我們花了 3 個月時間整理作品集,加上之前累積三五篇論文,提供論述寫作的基礎。
 
現在談論這方面的設計比較少,也算是為這類設計找了一個發聲平台。我想建築設計的討論不應只發生在都市或繁榮地區,例如從 921 大地震之後,下鄉服務成為一股趨勢,避難屋、地區小學等等議題,都是值得建築人深入討論。我很敬佩謝英俊建築師的作為,他解放建築專業,讓一般人也可以參與建造自己的家屋,我認為這是非常棒的一件事情。
 
在金門,我認為有 4000 棟傳統民居都有機會做這樣的事情,我想評審們是看到這個潛力。我希望可以用現代的視野觀看民居的未來,讓傳統民居貼近現代人的生活。我說的「爭一口氣」,是希望能向地方政府證明這樣的改造方向是有效的。 

Q接下來有什麼計畫?
 
A:未來希望設計研究與著述各佔工作生涯的一半,並主動協助城鎮公共景觀、建築、人行空間的改善設計。另外,我們將持續推廣以現代的配置手法,融入傳統匠意的地域建築設計。其實金門已經有很多具傳統語彙的住宅,但大多不夠細膩,常常是鋼筋混凝土和三房兩廳格局,加上一個馬背屋頂,猶如穿西裝戴斗笠的不協調狀態。
 
在地方研究上,我們集結對傳統民居的實測研究,在 2013 年底出版了《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也獲得一些國家圖書館和國史館舉辦的獎項肯定,接下來想出續集,希望能讓大眾認識傳統建築的奧祕。
 

        
陳書毅與李秀秀一同成立的「里埕設計工坊」,為一研究型的工作室,目前新完成的設計有「金門高中生態綠地改造」與「金門縣政府工務局大樓立面的節能與綠美化設計」(下圖)。(Photo Credits:里埕設計工坊)

         
工務局立面大樓設計前(左)與設計後(右)外觀對照。(Photo Credits:里埕設計工坊)

        

編輯 / 黃毓瑩

▌延伸閱讀
〈里院:一個閩南合院的改建設計與操作〉(2014年10月發表於《台灣建築學會會刊
-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探尋都市中未知的疆域——方瑋專訪
-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專注探索建築「白色」之處——王喆專訪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以建築,創造生活的想像——林柏陽+黃聖軒+何岳璟專訪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設計是從「感覺自然」開始——曾志偉專訪
讓夢想引領,並熱情實踐的建築新銳!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得獎公布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從大自然裡,探尋設計的厚度——王柏仁專訪
【第二屆ADA新銳建築獎】以結構為出發,逐步落實建築之路的企圖心——曾柏庭專訪
-【第二屆ADA 新銳建築獎】困難環境反而造就建築的生命力——林祺錦專訪
【第二屆ADA 新銳建築獎】做建築前,先投入實際的在地生活吧!———劉崇聖+吳龍傑+辜達齊專訪
未來建築新星二班,2014 ADA新銳建築獎入圍作品揭曉!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游擊式的建築宣言—首屆「ADA 新銳建築獎」作品分析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關懷」勝出!「ADA新銳建築獎」首獎及特別獎分別頒給楓川秀雅與趙元鴻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空心磚計畫》手感的空間構築──楊秀川專訪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關注台灣環境紋理的六年級建築師—趙元鴻專訪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朱弘楠:「建築是與現實共舞的鋼索平衡藝術」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探究環境本質的旅者──王柏仁專訪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青澀男孩的實驗性建築革命—陳志昇專訪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突破困境,找尋新路徑!專訪決選評審邱文傑和阮慶岳(下)
- 【第一屆 ADA 新銳建築獎】突破困境,找尋新路徑!專訪決選評審邱文傑和阮慶岳(上)

更多文章推薦

精選國內外設計與藝文大事、設計大師最新訪談,每週最新資訊定期遞送給您。